财新传媒
2013年10月29日 11:38

为什么做科学

  德國大物理學家玻恩一次希望好友愛因斯坦幫忙,推薦一位傑出俄國物理學家得到研究資助,愛因斯坦的回信說,「只要有一次閃失,我推薦了一個二流的物理學家,就會喪失我所有的影響力,再也不能幫助任何人了。」

  愛因斯坦寫信的二次戰前,科學研究得到社會支持資源很少。二次戰後,情勢丕變,原因無他,二戰中科學研究成果的原子彈和雷達,發揮了巨大力量,戰後各國莫不卯足全力投資科學研究,此一趨勢近70年,至今未衰。...

阅读全文>>
2013年10月16日 16:58

电子的真与幻

  在一般認定中,電子是原子內部的結構物,教科書中所謂的質子、中子和電子,一物一性,已是耳熟能詳的事。雖然說目前的物理理論,已經把電子用更小的結構來解釋,但是就一個物質認知的觀點來看,電子依然是一個實在的構成物。

  在科學歷史的說法中,電子是一八九七年由一位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森(J. J.Thomson)發現,如果深究這個發現的意義,便可以知道,當時湯姆森的聲稱發現電子,是他利用當時知道會向陽(電)極偏轉的...

阅读全文>>
2013年09月03日 21:51

唐奖的创意与契机

  提起學術和科學的獎項,諾貝爾獎一直是高佔鰲頭的。雖然近年出現了許多新的獎項,給獎金額甚至更勝一籌,但是諾貝爾獎的光環,依然無人能及。

  無庸置疑的,諾貝爾獎對科學學術的推波助瀾,是二十世紀一的一個顯著現象,在諾貝爾獎的加持之下,科學走出令人難解的迷霧,顯現出一個真實的社會面貌,戴著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似乎無所不能,這就難免引起許多的紛爭,造成一些悲劇。

  二十世紀的科學確實突飛猛進,尤其...

阅读全文>>
2013年07月30日 00:42

众里寻他千百度

六月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在芝加哥開年會,新聞報導中特別強調,在會議上宣讀的好幾篇論文,不約而同都指出來,對於癌症腫瘤,研究者採取免疫治療策略的奏效。

癌症腫瘤疾病的威脅,是近代醫學的頭號大敵。多少年來,投入無數資源,但是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的報告,對於癌症治療的成效可說是十分有限。

眾所周知,立竿見影,即時見效一直是近代醫學的一個強項,這樣的近代醫學給人類帶來了福祉,也是不爭的事實。近代醫學面對癌...

阅读全文>>
2013年06月25日 11:26

周成功说了什么?他没有说什么?

套用「我的朋友胡適之」那句老話,「我的朋友周成功」(註一)四月間在張昭鼎紀念研討會(註二)上做了一個報告,談「二十年來台灣生命科學研究」,他事實上溯到了四十年前,舉出生命醫學研究的一些代表成績,但是很顯然的,他更主要的關注,是未來二十年生命科學研究的問題。

對於未來二十年的生命科學研究,周成功的結論是悲觀的,他問道,「我們還有未來嗎?」周成功提出一些事例,支持他那樣悲觀的論調,其中包括兩兆雙星計劃中...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27日 10:46

原子笔与反核

  環顧當今世界,反核已經成為流行的運動,許多率先利用核能發電的科技工業先進國家如此,其他許多地方也紛起效尤,一時之間核能被視為一種有罪惡的科技,是毀滅世界的力量。

  核能發電利用的原理,來自上一個世紀最戲劇性的科學發現。一九三八年底,在柏林的實驗室,德國科學家哈恩(Otto Hahn)和他的合作者發現,鈾原子受到中子撞擊後,可以偵測出其他元素產物。因為具有猶太血統,為躲避納粹迫害已避居瑞典的一位原來和哈...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21日 11:42

转译的盲点

「轉譯」一辭,近年在科學研究領域蔚為風行,「轉譯研究」源起自美國,特別是在醫學研究領域,「轉譯醫學」正是當令潮流,所謂「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就是希望將醫學研究的成果,轉為臨床治療上的實際應用。

「轉譯醫學」的大行其道,原因無他,主要因為美國近年醫學研究的經費快速增加,但是研究成果似未能帶來明顯可見的速效,面對社會壓力,不得不作此因應。

但是在這種「轉移醫學」的壓力之下,成就的不一定...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24日 22:35

发票与研究

月前爆出學術研究的發票報帳問題,由於事涉一些大學教授的操守問題,甚至受到司法訴訟,引起社會矚目。一時之間有許多意見和討論,有些認為問題主要出在報帳制度,也有對學術人士操守有所批評,討論著眼點多在發票,對於研究雖有些著墨,但看法似乎籠統其事。

以社會資源大幅支持學術研究,有其歷史淵源,與近代科學可說是關係密切。如果回顧一百年前,研究要得到社會資源的大力支持,其實是很稀奇的事。

在一位俄國科學家寫的...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11日 23:51

二十二K的教育价值

前些時日,一個公立大學的畢業生求職,他得知工作待遇是月薪兩萬兩千之後,不但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工作,還表示有受辱的感覺。這故事反映出了現今社會的一種景況,也透露出一些值得討論的社會面向。

那位公立大學畢業生會有受辱之感,自然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有更高的價值,我們不禁要問,他的此種自我評價從何而來?是他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是他大學畢業文憑?或是公立大學的招牌?

如果環顧當今的世界便可以知道,今日的全球經濟...

阅读全文>>
2012年11月30日 00:08

文化的自信与创造力

對我人文化來說,近代歷史是一個巨變演進的過程,我們無可避免受到近代世界歷史發展中,對我人文化的衝擊,簡要言之,就是西風東漸,就是奮力圖存,就是以他山之石為本。

對於我們文化的長久傳統來說,這其實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經驗,我人文化與其他文化最大的一個差異,是自主且連綿不斷的一個統一文化承傳,文字語言的一致性,歷兩千年未變,中心自主的思維,根深蒂固,若非十九世紀以降的西力東凌,要這個傳統改變,可說是難乎...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14日 08:37

人才是啥?

前一陣子,社會上突然有許多討論人才的聲音,揣度其因,不外是台灣近年經濟社會發展疲弱,尤其一些指標似乎在東亞落於人後,心所謂危,而發斯言也。

當時的一些發言,多謂台灣有嚴重人才問題,有說我們面臨海外儲備人才庫的枯竭,有謂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匱乏將成三流之國,亦有認為台灣不缺有良好學術訓練的人才,只不過這些人才未必有用。

那麼什麼是人才呢?李白的《將進酒》說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實人類社會發...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20日 13:48

科学该避免什么?

在當前世界中,存在著兩種很明顯的趨勢;一個趨勢是各國仍然大力在投資於科學的研究,高科技產業則投入資金發展相關的工業技術產品,另外一個趨勢則是有越來越多的社會潮流,尋求科學之外的解決方式,這從人與生存環境的生態概念改變,到人面對物質能源需求的態度,乃至面對疾病醫療的心態。這樣一種局面,使得許多的科學中人,日益有著焦慮之感,他們對於科學給人生世事問題帶來明顯助益,卻面對愈來愈多的質疑、疏離甚至挑戰,感...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06日 18:46

做什么科学?

 

如果一般提起做科學研究,大概很少人會懷疑這件事的價值,想的總是可以獲得真實知識,了解宇宙與生命的現象,帶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一點也不錯,今日我們所進行的近代科學,正是根據著如此的一種思想模式,也正是因著近代科學的簡近因果和實徵致用之效,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力量,近代科學研究也就坐穩了它當代顯學地位,而做科學研究當然也就成為無由置喙的一件事。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顧,大概很容易可以看出,近代科學...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09日 08:52

科學知識的真實和侷限

江才健先生主講:科學知識的真實和侷限

 

壹:客觀科學是不是一個迷思?

 我在十多年前讀了一本 Whitehead(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的一本書《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他在1925 年於哈佛大學做了一個演講「Lowell Lecture」,台灣現有傅佩容教授的譯本。書中有一章叫做〈科學與近代世界〉,我覺得這個chapter 講到近代科學的發展非常有趣;書中有一段話給我一些經驗:「如果我們把歷史近代科學的思想...

阅读全文>>
2012年06月11日 09:58

弦論和上帝粒子之後?

 

最近媒體上,時不時的有些報導,談論一個叫做「上帝粒子」的科學發現。如果注意其事,大概總會知道,原來這個「上帝粒子」的科學名稱叫做「希格斯粒子」,科學家聲稱,找到這個粒子,就找到了物質質量的來源,以西方宗教文化上帝創造萬物來說,這個粒子不啻就是「上帝的粒子」。

「上帝粒子」之名,最早出自一名得過諾貝爾獎的粒子物理學家李德曼(Leon Lederman) ,他一九九三年和一位科學作家合作,出版一本《上帝粒子》的...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10日 10:44

《五四運動90年特載》為什麼啟蒙?

 


「五四運動」提出的「科學」和「民主」,當時為的是「救亡」和「啟蒙」,而今天,我們卻還停留在「五四運動」年代所謂「科學」就是「啟蒙」的思維,忽視了引進學習不是「啟蒙」,真正的「啟蒙」要由文化內裡的再反省產生……


        回顧五四發生的背景
        現在大家都知道那個場景。1919年民國肇立第八年的5月4日,北京發生了一場對近代中國影響深遠的事件;為了抗議巴黎和會中山東利益的再被出賣,北京的學生走...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10日 10:19

迎接一個後科學時代的宇宙新思維

 

科學是不是絕對客觀或合理,並不影響其成就一個強勢的創造文化,而它的巨大的致用效果,也並不截然來自它更接近了真理……

 

學發展走到今天這個局面,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面象:一方面是繁複抽象、精準嚴謹,另一方面則是深奧難喻、疏離冷僻。這是出自兩方面不同人群的反應,前一方面主要來自科學家族群,他們的反應也帶著一種高傲的自信;後一方面則相當普遍的存在於一般人眾之中,他們有的帶著些自卑,為自己無法領...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02日 09:36

為什麼紀念吳健雄

 

一九一二年出生的吳健雄,今年五月滿一百歲。科學界裏的一些人知道,國際科學界為紀念居禮夫人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一百周年,特別將去年定為國際化學年。對於吳健雄有認識的人也知道,有人稱呼她為「中國的居禮夫人」。那麼在吳健雄一百歲的時候,應不應該來紀念她呢?

如果順著紀念居禮夫人相同的思維,那麼紀念吳健雄就會是自然而恰當的。以物理科學工作來看,吳健雄實驗工作的影響,不但十分深遠,她實驗設計上的深思和講...

阅读全文>>
2012年04月05日 15:45

核能的启示

一九三八年底,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院的德國化學家哈恩(Otto Hahn)和合作者,發現他們的原子撞擊實驗發生奇特反應,哈恩將實驗結果寄給長期合作者麥特勒(Lise Meitner),麥特勒有猶太血統,為了逃避納粹迫害,已潛離德國到了瑞典。當時德國最優秀的女性物理學家麥特勒立即看出,此一反應結果意味著原子核已經分裂,一個原子核能的新時代,於焉開始。

原子分裂祕密發現之時,已是二次大戰初期,日本侵略中國引起的全面戰爭,在...

阅读全文>>
2012年03月09日 10:56

大學學術封建化的危機

寒假裏和一些學術界的朋友見面,他們多有一種感慨,說現在似乎沒有關心世事的知識分子,也感覺自己對社會的沒有影響力量。這或許是主觀認知的看法,與這些朋友的過去經歷,不無關係,但是毫無疑問,這與他們所身處的學術環境,學術環境中人的心態,以及整個世勢的變局,都有關聯。

如果以中國近代歷史的整個文化變遷來看,大尺度上正是一個由傳統向現在過渡的歷程;傳統是長久歷史文化的承傳,現代化則是面對外來侵侮和挑戰,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