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寒假裏和一些學術界的朋友見面,他們多有一種感慨,說現在似乎沒有關心世事的知識分子,也感覺自己對社會的沒有影響力量。這或許是主觀認知的看法,與這些朋友的過去經歷,不無關係,但是毫無疑問,這與他們所身處的學術環境,學術環境中人的心態,以及整個世勢的變局,都有關聯。

如果以中國近代歷史的整個文化變遷來看,大尺度上正是一個由傳統向現在過渡的歷程;傳統是長久歷史文化的承傳,現代化則是面對外來侵侮和挑戰,為求存而有的因應。一般以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挫敗為此一現代之起點,到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的提出「民主」「科學」,為一標誌轉捩,「五四」之後,以西方現代觀念和制度為尚的思維,成為主流價值,至今未去。

因此自清季末年變法維新始,雖一步一躓,但是學習歐西近代思維,卻是唯一選擇,原因無他,因非此無法圖存也。此自十九世紀末東瀛留學始,以東鄰日本之明治維新西化成功為師,及至踵繼歐美思維體制,而「五四運動」則是這些新知識分子,以新潮西學為本,欲啟吾人傳統社會文化之「蒙昧」也。一時之間,「西學」就是「進步理性」代表,「中學」則是「封建保守」餘毒,影響所及,「五四」年代的最極端者,甚至有廢方塊文字,改用拼音取代之全盤西化論調。

「五四」之後有所謂的「中西文化」或「科學玄學論戰」,莫不是因於此一以西學思維取代中學傳統潮流的反思。只因為當時大勢動盪危殆,救亡圖存成為優先關注,此種根本思維哲學的辯論,自是無關宏旨,當然也就沒有在我人文化變革中,形成真正的思想啟蒙。

爾後的國內勢力對峙,抵抗日本侵略戰爭,戰後又起的國共爭權,及至冷戰時代興起,都是迫於歷史變局,亟求圖存之道,而思維之整體著眼,亦不出以西方現代思維,啟吾人社會文化的蒙昧或落後的視野。

也因此,如果看「五四」以降的一世紀,吾人社會中知識分子,莫不以習自歐西之現代知識技術,希冀教化改變我們社會體制,以求跟上西方之發展。

以台灣的歷史文化發展來看,無論由哪一個史觀來看,與吾人近代歷史中追尋歐西現代思維,莫不是亦步亦趨,如果以近半個多世紀來看,則也是一批批學習現代思維與技術知識分子,徐圖以現代知識來教化改變母體社會的過程。

寒假碰到的這一批知識分子朋友,也就是出自如此一個學習背景和心態的人物。他們在近世以學習西方現代知識體制中成長,過去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也都經歷了以自己習得之歐西思想與技術,希望對自身所屬的社會做出貢獻,他們大多在大學教育學生,也進行研究,並且在社會上發聲立論,期望建立一個符合他們所認定的現代體制。

那麼為什麼這些在學術系中,其實已漸有一定名聲地位的知識分子,反倒日漸感慨於自己的無所影響呢?

如果回顧我們整個知識學術發展的面貌,很清楚地可以看出,這多只還是一個移植歐西學術體系的過程,學術的標竿和典範人物,也莫不出之於彼,有一種半開玩笑的說法,就是許多人永遠在重複他的博士研究,當然這種現象並非吾人獨有,在近代學術體系中已非罕見,但是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卻益發顯現出一種文化失根的空洞現象。

這麼多年以來,學術文化裏經常可以看到的,是用許多根據後面括號裏英文翻譯而來的生澀術語,建構出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寫成的一篇篇符合學術規範的文獻,這些文章或可以得到國內或海外期刊的刊登,卻空泛於沒有本身社會或文化的影響效果。如此的學術愈是發展,也愈使得學術中人感到本身社會的疏離或落後,批評和失望之情自是益愈深重。

這種近代學術的問題,已不是台灣一地一時的現象,同樣發生在其他社會和文化,也多引起許多討論。可是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當前的學術體系,卻沾沾自喜於對此種近代學術規範的日益嫻熟,加以經費日益充裕,而在學術產出方面的蒸蒸日上,簡單的說,就是學術論文發表的數目,引用的數目,整體表現所造成大學的排名,都成為學術知識追求的標準價值。

而這種指標客觀,規範森嚴的學術體制,近年日甚一日,可以說規範了學術中人的行為,尤其對一些新進入學術體制的起步者,更是緊箍之咒,扼頸之莢,雖說評鑑規範引起甚大爭議,造成連署抗議之後,亦有所謂改弦更張之舉措,但是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回到一個學術知識創造與社會的關係,回到一個歷史留下來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才是我們應該有的現代觀念。

我們曾經說過,如果看由近代科學起步所造就了一個現代世界,事實上正面臨著一種看似崩潰的局面,而由西方到東方,已經有許多對於現代科技資本以及社會文化體系的反省,而這些反省,卻正好是當前規範森嚴的學術體系中,最沒有時間去探尋的不合學術體制問題。

在現今的大學學術體系之外,其實已經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活力充沛的文化創造,在文化設計,在藝術創作甚至民俗活動中,展現深刻的社會影響力,雖然一些大學體系也納入這些有活力的創意,卻多不被認定是最主流的學術創作。

我們整個國家體制的鉅額預算,主要投入如此一種講究形式主義的封建學術體系,是值得反省的。歐洲一千年的封建制度,由於不能再得到社會支持或需要的正當性,終於遭到淘汰的教訓,難道不會發生在封建的學術體系嗎?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