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九三八年底,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院的德國化學家哈恩(Otto Hahn)和合作者,發現他們的原子撞擊實驗發生奇特反應,哈恩將實驗結果寄給長期合作者麥特勒(Lise Meitner),麥特勒有猶太血統,為了逃避納粹迫害,已潛離德國到了瑞典。當時德國最優秀的女性物理學家麥特勒立即看出,此一反應結果意味著原子核已經分裂,一個原子核能的新時代,於焉開始。

原子分裂祕密發現之時,已是二次大戰初期,日本侵略中國引起的全面戰爭,在亞洲早已爆發,離德國的發動全面侵略戰爭,也只有幾個月時間。原子核分裂的祕密,原本只流傳在物理學家的一個小圈子,對於此一分裂反應是否會連鎖發生,起初並沒有共識,是否應該對此事保密,也就引起爭論,這些爭論很快被居禮夫人的女兒和女婿給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統一了,根據那篇文章,核分裂連鎖反應是可能的,這意味著這種原子核分裂反應,可以連續釋放出巨大能量,因此製造原子彈也是可能的。

二次大戰最戲劇性的發展,正是由原子核分裂的科學知識,引致後來美國「曼哈頓計畫」的成功造出原子彈,二次大戰也是在兩顆原子彈的轟炸日本之後結束。原子彈的巨大毀滅效果,全然改變了世界的情勢,也全然改變了科學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其中一個明顯的效果,乃是二次大戰之後,各個國家莫不投入大量的經費,支持科學研究。表面上看起來,這似乎是一種支持人類追求知識的舉措,但是這種行動的背後,卻是著眼於科學的巨大效用之上,一言以蔽之,就是功利取向的。

科學威力在二次大戰中的展示,雖然是毀滅性的破壞力量,但是這種毀滅力量,還是有其積極性的應用,那就是用於核能發電。

一般都認為,一九四二年底,義大利大物理學家費米(Erico Fermi)領導一個實驗團隊,在芝加哥大學體育館地下室成功建立的頭一個核子反應堆,是人類穩定控制核分裂反應的肇始,核分裂反應的能量能夠用來發電,也是源於此種控制核分裂反應的科學知識。

如果拿近代科學在歐洲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早期有基督宗教和古典傳統文化的制肘,但是由於科學給歐洲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也帶來向外殖民擴張的武力,因此科學在歐洲一路走來,是一個萌生大起的局面,也使歐洲社會有一種科學理性的樂觀氣氛。

簡單一點來說,一次大戰的爆發,正起因於科學給予歐洲列強向外擴張殖民的力量,而造成列強利益紛爭的結果。一戰死傷枕藉的慘烈結局,雖然在歐洲帶來對科學悲觀的負面看法,但是二十年後再起的二次世界大戰,卻又展示了科學如此巨大的力量,因此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瀰漫著的是對於科學帶來進步的樂觀信念。

二戰結束至今超過一甲子,科學在人類大力投資發展之下,確實有了驚人的進展,也確實大大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面貌,在這些文明面貌之中,核能發電也許是一個最具有象徵性的代表,這種能量密度比燃煤高一百萬倍的核分裂能源,使人類利用相對很小的場所,就能提供巨大的能量。

去年三月在日本因海嘯引起的福島核電廠災害,並不是核能發電的頭一回意外事故,嚴格說起來,福島核災也不是核能電廠本身運作造成,但是核能發電這樣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其中隱含的大量具有殺傷性放射性物質,卻是核能災害一再引起社會恐懼的根源所在。放射性殺傷的恐懼,雖然主要來自核子武器的印象,但是核能發電卻無可避免的帶給社會同樣的印象,那就是不可預測的毀滅,以及人類內在不可名狀的恐懼。

這一回日本福島核電廠災害發生以前,由於近時以來全球狂熱關注的焦點,是所謂地球暖化的問題,而且把這個問題與二氧化碳作簡單的關聯,一時之間減少碳排放成為時髦的口號,在這樣一個氣氛之下,相對來說直接碳排放較少的核能發電,就成為較佳的首選,一種「核能再復興」的展望,似乎即將來到。

顯然的,核能發電乾淨、安全和可靠的形象,是相當脆弱的,經過一九七九年的美國三里島核電廠意外,一九八六年蘇聯徹諾比爾核電廠爆炸災害之後,日本這一回核災事件,可說雪上加霜,社會壓力所造成的安全考量影響建造成本,將使得核能電廠在能源選項的競爭方面,處於不利的地位,原本將核能視為一個會改變人類社會美好能源的夢想,似乎已經失敗了。

一點不錯,如同一些核能專家的看法,核能發電的風險相對來說並不很高,現代核電廠的設計,也有先天性的安全防護機制,他們甚至認為,社會一般的恐懼是誇大其事。但是,人類面對選擇的態度,一向是根據他們內在的喜惡,恐懼無論是不是建立在所謂完整的資訊之上,卻是最真實的感覺,核能電廠意外帶來的恐懼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氛圍,這種恐懼是真實而且廣泛的。

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那就是人類面對科學的態度。近代科學的歷史,是在人類嘗到它不斷帶來好處中進展,核能正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而如今人類對核能的恐懼,超過了對於它帶來利益的想望。

科學知識對於人類的意義,其實從來是建立於其所帶來的利益取向。科學知識其實正是人類有限認知能力,以及人性真實感受交織而成的結果,它很有用,但也相當有限。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