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些時日,一個公立大學的畢業生求職,他得知工作待遇是月薪兩萬兩千之後,不但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工作,還表示有受辱的感覺。這故事反映出了現今社會的一種景況,也透露出一些值得討論的社會面向。

那位公立大學畢業生會有受辱之感,自然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有更高的價值,我們不禁要問,他的此種自我評價從何而來?是他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是他大學畢業文憑?或是公立大學的招牌?

如果環顧當今的世界便可以知道,今日的全球經濟景況,可說是一個極其凋敝的局面。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專欄,在歐洲以及中東的一些地區,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青年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是處於失業狀態,歐洲情況最嚴重的西班牙以及中東的埃及,這樣年紀年輕人失業的比率,更超過了一半。現今全世界有七千五百萬年輕人失業,有一億五千萬年輕人接受低薪的工作。

但是在這個大量年輕人失業的局面中,許多公司卻大嘆找不到合適堪用的人才,根據一個人力僱用服務公司的調查資料,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找不所需的合適人才,這樣缺才問題由特殊的工程專才,到一般行政管理,不一而足。

造成這樣問題的癥結,在於教育體系與企業體系的不同思維,彼此認知的差異,造成了人才難堪適用的困境,兩個體系需求的不搭調,正是問題所在。

《經濟學人》的專欄認為,解決之道在改進技職教育,仿效世界技職教育成功典範的德國。德國技職教育制度的成功,不但因為他們有良好的技職與一般教育分流體制,更有完善的技職証照制度,德國的這種技職教育証照,與一般教育的學位制度,在社會上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價值,這也正是德國工藝技術聞名於世的根本道理。

但是其他許多國家的社會一般觀念中,技術職業教育和一般大學教育相較,地位似乎還是差了一截。譬如東亞的韓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國難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的大學就學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

因此在前幾年,韓國進行了技職教育大改革,展現出高瞻遠矚的視野。韓國的技職教育改革,創造出一些「師匠」學校,這種學校正是模仿德國的技職教育體系,希望替韓國培育出真正扎實可用的專技人才。

韓國技職教育改革的例子,使我們回想起技職教育體系改制的問題,前些年將工專等技職專校大量升格為科技大學,正是某種文憑觀念下的作為。近年聽到越來越多的聲音,都是質疑當年技職教育體系升格的作為。

現在常聽到檢討這些升格科技大學的意見,就是因為科技大學體系走向強調非實作的發展,許多傳授知識的老師著重的是理論探索,不能帶來技職教育的實質效果,一些學生也抱怨沒有實質的收穫。

近幾年來,已有一些企業專技體系的代表人物,出面檢討這些脫離實務的技職教育,譬如台灣餐旅界典範人物嚴長壽先生對於技職教育的批評,正反映了對於當前技職教育著重理論化,忽視甚至輕視實際經驗承傳所造成的問題。

學院教育的走向理論化,是近世的一個普遍現象,原因無他,主要源自於學院體制的發展,學術體系的培訓方式,本身就是逐漸脫離了實作的經驗傳授,如此代代相承,流於理論空談,自是難免。

學院訓練在這樣一種理論走向大趨勢之中,為了維持堪與實作表現相抗衡的價值,乃逐漸發展出一種發表評鑑制度,此一制度的逐漸形式化,甚至空洞化,因而遭致越來越多的批評,也就不可避免了。上個月召開的科技會議當中,對於學術評鑑的許多批評,以及一些企業界人士與學界人士看法的相左,正是最晚近的事例。

這在最近的一些事例中,也看到一些令人擔憂的倡議。譬如大力增加研究的經費,甚至提出要達到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有許多的例子可以証明,增加研究的經費,與研究成果的是不是成功,沒有必然的關係,許多企業界甚至都認為,由政府所主導或支持的研究,先天註定就是低效率的。

我們可以舉出一個例子,那就是對日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只有八年時間,卻是近代教育歷史上,在各個領域培育出最多傑出人才的教育典範,看看當年西南聯大的處境,是一個經費困窘,僻處隔絕的局面。今天許多對於學術研究成效的討論中,最喜歡提出的一個是經費,一是國際化,試問在這兩方面,西南聯大有什麼條件?而西南聯大的成就,正好就顯現出當前這種說法的陳腔濫調了。

當然,跟隨著經費與國際化的論調,下一個就是何時產生我們的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固然是舉世公認的一個學術殊榮,但畢竟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產物,難免人類社會的文化偏好(或者偏見),在諾貝爾獎頒獎的歷史中,雖說大多名副其實,但也有諸多遺珠之憾,造成過許多紛爭,甚至引致法律的訴訟。

學術文化的創作,最重要的是對於文化承傳的深刻影響,爭逐經費的擴增,汲汲於諾貝爾獎的獲得,都會是捨本逐末之舉。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