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提起學術和科學的獎項,諾貝爾獎一直是高佔鰲頭的。雖然近年出現了許多新的獎項,給獎金額甚至更勝一籌,但是諾貝爾獎的光環,依然無人能及。

  無庸置疑的,諾貝爾獎對科學學術的推波助瀾,是二十世紀一的一個顯著現象,在諾貝爾獎的加持之下,科學走出令人難解的迷霧,顯現出一個真實的社會面貌,戴著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似乎無所不能,這就難免引起許多的紛爭,造成一些悲劇。

  二十世紀的科學確實突飛猛進,尤其是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一九四五年的原子彈當然最是震憾,稍早的盤尼西林以及晚些的半導體,都更助長了科學強大的主流地位。

  做火藥致富的諾貝爾先生,本來是希望科學研究能帶來社會福祉,他對於自己發明火藥的用於戰爭,難免心生罪疚,因此他死後設立的諾貝爾獎中,就有和平獎項。

  諾貝爾獎自一九○一年頒發,一百多年來,獎頌了多位科學文化的巨擘,但也造成過糾紛,引起了不快。整體來說,諾貝爾獎雖難免有遺珠之憾,但得者可說皆名實相符,沒有倖進之士,公信力備受肯定。

  挑戰諾貝爾獎地位的獎項,一直以來不少,一直被認為是數學家最高榮譽的費爾茲獎,可以說是一個代表。費爾茲獎的設立也是因為諾貝爾獎中,沒有設立數學獎,一說是終生未婚的諾貝爾先生,因女友琵琶別抱了數學家的緣故。

  另外還有生物醫學的拉斯克獎,每年總是十月裏,搶在諾貝爾獎宣佈當年的得主前頒獎,卻也每每成為準確預測當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的風向球。

  另外以色列一位工業家設立的沃夫獎,也相當具有代表性地位。一般認為沃夫獎設立的一個用意,就是要彌補諾貝爾獎的遺珠,一九七八年沃夫獎頭一屆物理獎的頒給吳健雄,是最具代表的作為。

  近年來對於諾貝爾獎的挑戰來更加實際其事,也就是給獎獎金的巨大,二○○四年開始頒獎的卲逸夫獎,可說最具代表性。卲逸夫獎設立數學、生物醫學和天文三個獎項,得主的獎金是一百萬美金,雖然這還沒有超過近年諾貝爾獎的一百三十萬美金,但比起早年諾貝爾獎的獎金,已是天文數字。

  卲逸夫獎雖然獎金數目龐大,主席其事的楊振寧也是物理學界公認的當代大師,頒獎十年來,卻沒有引起太大的社會關注。卲逸夫獎的模式有諾貝爾獎的影子,但是缺乏諾貝爾獎的歷史傳統,又沒有瑞典皇室以及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加持,氣勢似乎就弱了些。

  今年三月在瑞士日內瓦有一個基本物理獎的頒獎,這個獎是由俄國網路大亨米勒(Yuri Milner) 捐資設立,頒發三百萬美金獎金,給好幾個不同類別物理科學成就的得主,今年是第二屆頒獎,頒發給包括英國著名罹患漸凍疾病的宇宙論學家霍京(Stephrn Hawking) 等多位得主,還有多位獲得一百萬美金的特別前景物理獎。

  頒獎典禮請來好萊塢影星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 主持,還有英國天后歌手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 的表演,但是卻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三百萬美金獎金的加持,似乎比不上奧斯卡獎小金人的魅力,離諾貝爾獎也仍有一箭之遙。

  除了基本物理獎之外,米勒另外找了臉書執行長楚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以及谷歌的共同創辦人布恩(Sergey Brin)和他的太太鄔謝琦(Anne Wojcicki) ,在今年二月宣布成立了生命科學突破獎,將頒獎十一名得主各三百萬美金,以後每年頒發五個三百萬美金獎金的新獎項。

  英國不落人後,今年三月也頒發頭一屆的伊莉莎白女皇工程獎,這個一百五十萬美金獎金的獎項是企業界捐資設立,由英國皇家工程會主持其事,希望使工程專家得到與諾貝爾獎相同的榮耀。

  除了在美國與英國設立的新獎項,今年一月台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宣布設立唐獎,選定永續發展、生醫科學、漢學研究以及法律四方面,由明年起每兩年頒獎,唐獎每位得主得的獎金是四千萬新台幣(約一百二十萬美金),另外提供每位得主一千萬新臺幣的研究經費。

  尹衍樑談起設立唐獎的意念,認為過去一百年大多數研究成就產生在西方世界,現在經濟發展可說已與西方齊肩並駕的亞洲,應該承擔起未來世界發展的一份責任。

  唐獎的設立應該是另有著眼的,目前看其設立的獎項,雖說除漢學之外,其它仍多是近代學術涉及的領域,但其著重之內涵,自有置喙的天地,如果以卲逸夫獎作為一個先例,那麼唐獎更應該關注於東方文化傳統可能帶來的創造性

  百年來學術獎項濫殤的諾貝爾獎,著重的自是造就出\西方崛起以及整個近代紀元的近代科學。科學雖說已是當今普世利用之知識,但是其文化根源所本的基督教文化,並不具備與舉世多元文化的普適性,於天人宇宙哲思和生命價值意義方面,難免多有殊異之處。

  唐獎如著眼於東方文明給予西方文明之對等貢獻,則自應惕厲於東施效顰隨人云語必然造成的創意棄守,慎思我人文化貢獻人類文明的歷史契機。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