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九一二年出生的吳健雄,今年五月滿一百歲。科學界裏的一些人知道,國際科學界為紀念居禮夫人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一百周年,特別將去年定為國際化學年。對於吳健雄有認識的人也知道,有人稱呼她為「中國的居禮夫人」。那麼在吳健雄一百歲的時候,應不應該來紀念她呢?

如果順著紀念居禮夫人相同的思維,那麼紀念吳健雄就會是自然而恰當的。以物理科學工作來看,吳健雄實驗工作的影響,不但十分深遠,她實驗設計上的深思和講究,也受到內行科學家的高度贊賞。吳健雄與居禮夫人身處不同時代,科學工作的內涵沒有比較的基準,但是如果以實驗科學的能力和成就來看,則吳健雄毫無疑問是不遑多讓的。

這些年來,在台灣時常聽到吳健雄的名字,大約多是年年暑期由吳健雄基金會舉辦的吳健雄科學營。參加這個科學營的,多是科學方面拔粹優秀的學生,科學營也會介紹吳健雄的生平成就,似乎以吳健雄作為模範,是這個科學營很自然的目的。

也許我們可以問一問,科學家如何會在我們的時代裏成為一個典範?其實科學和人類其他的文化創作,譬如文學藝術等很不一樣,那些文化藝術的創作,人們能夠很自然的欣賞其內涵,心生喜悅而欣然嚮往之。科學呢?一般來說,是玄奧專門而疏離的,人們之所以對科學展現出欣羨之心,主要來自科學所展現的力量,這種力量改變了文明的面貌,特別是改變了歐洲那個相對晚起的文明,使其倏然而起,科學家因而也就成為了新的時代英雄。

科學展現出力量的歷史上下起伏,悠長曲折,現在一般認為,二是世界大戰是科學地位最戲劇的一個轉捩點。因為在那之前,科學還只是科學圈子中間的文化活動,在那之後,科學成為國家社會的主流事務,各個國家以一定預算支持科學研究的發展,始自二戰之後,這個趨勢至今沒有偃息。

二次戰之後冷戰伊始,是科學全面樂觀的一個時代,經濟民生發展,軍事國力擴張,都與科學力量相輔相成,在戰後百廢待舉,人口快速增長的客觀條件配合之下,確實造就了一個空前繁盛的景象,人類擁有更大的財富,控制更多的資源,一時之間,似乎盡是一個無限光明的景象。

科學知識的實徵致用,確實發揮其立竿見影的效果,譬如抗生素的控制細菌感染,疫苗的形成免疫抗體,乃至核子分裂釋放的巨大能量,都使人類對於科學的驚人力量,有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冷戰局面之下,國家軍事力量發展需求與科學的緊密牽扯,已多有論列,在那個氛圍之中,科學成為國家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自然也就成為無由置喙的一種共識。

當然,在科學驅動全面發展的景況中,並不是沒有另類聲音,舉例來說,上世紀六○年代以降的環境運動就是一個開端,這個趨向的發展,近年則有所謂「地球暖化」的問題,這些思維固然有著對科學發展造成環境破壞的反省,但是其解決之途,卻依然不脫於科學的思維,所謂「綠色科技」雖然標榜了「綠色」,「科技」依然延續了傳統科學的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以人的需求為本,冀求達成即時有效的結果。

科學在現今市場經濟資本體系的發展中,似乎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一種力量,人類只能在既成體系中,作局部的調整,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變動,既無由啟動,也難能承受。

但是如果看今日歐美發展國家的經濟景況,不禁也要問一句,到底這只是發展過速規範失序所造成的失衡狀態,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嚴峻險況,對於這個問題,至今也並沒有一個清楚的定論。

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現今世界的外在現象,莫不是由一個科學思維所形成的改變力量所塑造,除非對於科學思維有新的反省,並不容易徹底解決諸般問題。在這背後的思維是,到底科學是不是人類面對外在環境的唯一出路,除了科學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面對外在環境的不同思想。

到了這裏,我們便可以回到最開始的那個「為什麼紀念吳健雄」的問題。一點不錯,吳健雄的成就,是在傳統科學思維下所達成的,她自己也並沒有對科學的哲學懷疑和挑戰,但是作為一個近代物理科學的典範人物,吳健雄確實表現了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化中科學家的信念,那就是對於自己中國文化的一種信念,這是我以七年時間完成吳健雄傳記所深刻認識到的。

在我與吳健雄的許多訪談之中,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她的幾次談話,其中她談到中國和美國與她的關係。吳健雄是一九三六年離開上海,她在一九九七年病逝紐約,雖說六十多年主要在美國度過,但是卻沒有減損她對於自己文化的信心,她曾經說過,「美國有許多中國通,其實是一通也不通。」

另外就是她談起對她啟發最多的父親。她說父親雖然沒有到國外唸過書,但是思想比去過國外的人還新。她也說在國外這麼多年,看過這麼多人,卻覺得沒有幾個人比得上她的父親。

因此,紀念吳健雄除了紀念她科學上的了不起成就,更應該記念她對於自己文化的信心,而這樣一個對於我人文化的信心,正是面對當前這樣一個科學思維備受挑戰的時代裏,所最應該珍視的。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