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一年,出席陽明大學幾個有心老師朋友共同策畫的跨界課程,這個名為「身體、腦、心智與精神」的課程,雖然關注層面主要還在科學的思緒與進展,卻也邀請科學領域之外,甚至宗教或靈界範疇人士,分享他們的感應經驗與思緒,可說是一種科學與玄學對話。
在中文意念中,科學與玄學地位的強弱高下,可說涇渭分明。這種印象一部分來自「科學」、「玄學」兩個辭彙在中文的字面意思,一部分也來自在民國八年「五四運動」後幾年,當時知識界所發生的一個「科學與玄學的辯論」,那個發生在國勢多艱當下的救亡圖存知識救國之辯,無須多說,「科學」就是救亡所恃,「玄學」則是積弱之源。
「科、玄辯論」的起源,出於民初著名學者張君勱北京清華大學的一場「人生觀」演講,張君勱主旨是反對當時的泛科學論調,反對凡事莫不歸之於科學,連人生價值都要由科學來衡度,用科學來定位,忽略了生命的內在直觀與美感,當時一些在西方究些學術的知識分子,起而挺身為科學說話,直陳科學講證據的優勢方法論,其中尤以地質學先驅人物丁文江最是強勢,張君勱與梁啟超的被打成「玄學派」代表人物,正是丁文江稱他們為「玄學鬼」所致。
梁啟超在清季可說是了不起人物,他古學深厚,文章傳世,「戊戌變法」雖未成功,但是對於西學西潮,具有深刻認識,一九二○年遊歐歸來寫出的《歐遊心影錄》,觀察歐洲經歷長達四年的一戰的浩劫,對於西方文明,特別是對於科學的悲觀看法,感受甚深,他也是當時北京清華大學的四大師之一。
張君勱留學日、德,除在柏林大學得政治學博士,對儒家思想與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觀哲學,頗有深研,曾撰文討論中國現代化與儒學的復興,可謂學養深厚,他與梁啟超都是傳統文化護衛者,並不是鑽研魏晉玄理的玄學家,他們的視野,豈是研習了地質,以實證為科學絕對價值的丁文江所能望其項背。
十九世紀在英國,也發生過科學與傳統文化的兩次辯論,當時阿諾德
(M.Arnold)與赫胥黎(T H Huxley)的辯論,被稱為人文與科學的辯論,而柯立芝(S. T. Coleridge)與邊沁(J Bentham)的辯論,則有浪漫主義與功利主義的辯論名稱,英國的兩場辯論,都是傳統人文居上風,科學面對批判只能勉強辯駁,與民國初年的「科玄之辯」,可說完全異勢。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科學始自三百多年前的歐洲,是標準的新生事物,除了一般較多的科學與宗教衝突,面對歐洲長久的人文傳統,科學也備受挑戰,這與科學在我人環境中的處遇明顯不同。科學在「五四運動」受到瑜揚,之後能以睨睥批判之姿,面對傳統文化,原因無他,實來自我人在十九世紀遭到歐西強權以科學強力侵凌所致,因此在社会中,莫不以科學乃立國圖強之本,以之來貶抑傳統文化,自是不足為怪。
科學之本質是什麼?我常好歸之於「簡近因果,實徵致用」八字,「簡近因果」乃能「立竿見影」,「實徵致用」造就「文明變貌」,這些浮面表象自是深入人心,我人乃至近世社會,莫不有唯科學是尊的意念,自然也成就了科學的一種文化獨尊地位。其實如果對科學有深一些探究,可以了解科學之探究事理,總以其簡單線性因果入手,此固然得出許多知識,帶來諸多實用發展,但是宇宙世事之深刻涵義,多為複雜多因果關聯,科學之觀照,是頗有「掛一漏萬」、「短多長空」之失的。
我很喜歡曾經與之有幾次接觸談話經驗,常在世界知名《紐約書評雜誌》撰文的戴森(Freeman Dyson)對於科學的看法。戴森在美國是一個備受尊崇的知識人物,本行是理論物理,卻有深廣文化涵養,是西方標準的「文藝復興人」,他與楊振寧可說惺惺相惜,一九九九年楊振寧的退休慶會,戴森受邀所做的晚宴演講,已經成為經典文獻。
戴森幾年前在《紐約書評雜誌》一篇〈風暴中的科學〉文章寫道,「科學只是人類能力中很小的一個部分,我們得悉自己在宇宙中地位的知識,並不只來自科學,也來自歷史、藝術與文學。」他說,「科學是觀察加上想像力的創造性產物。」如同戴森一樣,我接觸過的許多大科學家,多能接受科學只是局限條件下的暫時知識,隨時可能被顛覆,而一些只是受過良好科學訓練的科學中人,則比較喜歡奢談科學的絕對價值。
回到在陽明大學的跨界課程,令人印象較深的,是近年在社會上曾引起過爭議,做過台大校長的電機系教授李嗣涔,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參與國科會氣功研究計畫,後來由氣功走上「超感官知覺」研究,所謂以手識字的知覺,這些研究超乎感官認知科學,引起的批評與爭議中甚有「科學乩童」字眼,十足反映出我人對科學的一種絕對價值認定。
此次李嗣涔進一步介紹近年研究心得,他以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波動方程中的虛數項,認 為那可以是意識的科學表徵。薛丁格當年以虛數項解決量子現象的表述,確實是量子力學發展的神來之筆,李嗣涔的借為意識表徵,也可說是神來之筆。李嗣涔面對非議,多以科學思維模型回應,譬如過往的訊息「場」、屏幕「效應」,以迄於近時的意識「虛項」。
近時物理論及宇宙,謂目前可知之宇宙僅百分之四,另有百分之九十六不知所以的「暗物質」、「暗能量」,其實目前探究的意識等「玄」境,並非「暗」世界中物,是超乎其外的天地。科學不過是「暗屋中找黑貓」,且也多是瞎猜,科學之外,天高境闊,只是我們知之有涯,又何「玄」之有?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