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一年,出席陽明大學幾個有心老師朋友共同策畫的跨界課程,這個名為「身體、腦、心智與精神」的課程,雖然關注層面主要還在科學的思緒與進展,卻也邀請科學領域之外,甚至宗教或靈界範疇人士,分享他們的感應經驗與思緒,可說是一種科學與玄學對話。
 
  在中文意念中,科學與玄學地位的強弱高下,可說涇渭分明。這種印象一部分來自「科學」、「玄學」兩個辭彙在中文的字面意思,一部分也來自在民國八年「五四運動」後幾年,當時知識界所發生的一個「科學與玄學的辯論」,那個發生在國勢多艱當下的救亡圖存知識救國之辯,無須多說,「科學」就是救亡所恃,「玄學」則是積弱之源。
 
  「科、玄辯論」的起源,出於民初著名學者張君勱北京清華大學的一場「人生觀」演講,張君勱主旨是反對當時的泛科學論調,反對凡事莫不歸之於科學,連人生價值都要由科學來衡度,用科學來定位,忽略了生命的內在直觀與美感,當時一些在西方究些學術的知識分子,起而挺身為科學說話,直陳科學講證據的優勢方法論,其中尤以地質學先驅人物丁文江最是強勢,張君勱與梁啟超的被打成「玄學派」代表人物,正是丁文江稱他們為「玄學鬼」所致。
 
  梁啟超在清季可說是了不起人物,他古學深厚,文章傳世,「戊戌變法」雖未成功,但是對於西學西潮,具有深刻認識,一九二○年遊歐歸來寫出的《歐遊心影錄》,觀察歐洲經歷長達四年的一戰的浩劫,對於西方文明,特別是對於科學的悲觀看法,感受甚深,他也是當時北京清華大學的四大師之一。
 
  張君勱留學日、德,除在柏林大學得政治學博士,對儒家思想與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觀哲學,頗有深研,曾撰文討論中國現代化與儒學的復興,可謂學養深厚,他與梁啟超都是傳統文化護衛者,並不是鑽研魏晉玄理的玄學家,他們的視野,豈是研習了地質,以實證為科學絕對價值的丁文江所能望其項背。
 
  十九世紀在英國,也發生過科學與傳統文化的兩次辯論,當時阿諾德
 
  (M.Arnold)與赫胥黎(T H Huxley)的辯論,被稱為人文與科學的辯論,而柯立芝(S. T. Coleridge)與邊沁(J Bentham)的辯論,則有浪漫主義與功利主義的辯論名稱,英國的兩場辯論,都是傳統人文居上風,科學面對批判只能勉強辯駁,與民國初年的「科玄之辯」,可說完全異勢。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科學始自三百多年前的歐洲,是標準的新生事物,除了一般較多的科學與宗教衝突,面對歐洲長久的人文傳統,科學也備受挑戰,這與科學在我人環境中的處遇明顯不同。科學在「五四運動」受到瑜揚,之後能以睨睥批判之姿,面對傳統文化,原因無他,實來自我人在十九世紀遭到歐西強權以科學強力侵凌所致,因此在社会中,莫不以科學乃立國圖強之本,以之來貶抑傳統文化,自是不足為怪。
 
  科學之本質是什麼?我常好歸之於「簡近因果,實徵致用」八字,「簡近因果」乃能「立竿見影」,「實徵致用」造就「文明變貌」,這些浮面表象自是深入人心,我人乃至近世社會,莫不有唯科學是尊的意念,自然也成就了科學的一種文化獨尊地位。其實如果對科學有深一些探究,可以了解科學之探究事理,總以其簡單線性因果入手,此固然得出許多知識,帶來諸多實用發展,但是宇宙世事之深刻涵義,多為複雜多因果關聯,科學之觀照,是頗有「掛一漏萬」、「短多長空」之失的。
 
  我很喜歡曾經與之有幾次接觸談話經驗,常在世界知名《紐約書評雜誌》撰文的戴森(Freeman Dyson)對於科學的看法。戴森在美國是一個備受尊崇的知識人物,本行是理論物理,卻有深廣文化涵養,是西方標準的「文藝復興人」,他與楊振寧可說惺惺相惜,一九九九年楊振寧的退休慶會,戴森受邀所做的晚宴演講,已經成為經典文獻。
 
  戴森幾年前在《紐約書評雜誌》一篇〈風暴中的科學〉文章寫道,「科學只是人類能力中很小的一個部分,我們得悉自己在宇宙中地位的知識,並不只來自科學,也來自歷史、藝術與文學。」他說,「科學是觀察加上想像力的創造性產物。」如同戴森一樣,我接觸過的許多大科學家,多能接受科學只是局限條件下的暫時知識,隨時可能被顛覆,而一些只是受過良好科學訓練的科學中人,則比較喜歡奢談科學的絕對價值。
 
  回到在陽明大學的跨界課程,令人印象較深的,是近年在社會上曾引起過爭議,做過台大校長的電機系教授李嗣涔,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參與國科會氣功研究計畫,後來由氣功走上「超感官知覺」研究,所謂以手識字的知覺,這些研究超乎感官認知科學,引起的批評與爭議中甚有「科學乩童」字眼,十足反映出我人對科學的一種絕對價值認定。
 
  此次李嗣涔進一步介紹近年研究心得,他以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波動方程中的虛數項,認 為那可以是意識的科學表徵。薛丁格當年以虛數項解決量子現象的表述,確實是量子力學發展的神來之筆,李嗣涔的借為意識表徵,也可說是神來之筆。李嗣涔面對非議,多以科學思維模型回應,譬如過往的訊息「場」、屏幕「效應」,以迄於近時的意識「虛項」。
 
  近時物理論及宇宙,謂目前可知之宇宙僅百分之四,另有百分之九十六不知所以的「暗物質」、「暗能量」,其實目前探究的意識等「玄」境,並非「暗」世界中物,是超乎其外的天地。科學不過是「暗屋中找黑貓」,且也多是瞎猜,科學之外,天高境闊,只是我們知之有涯,又何「玄」之有?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