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月前爆出學術研究的發票報帳問題,由於事涉一些大學教授的操守問題,甚至受到司法訴訟,引起社會矚目。一時之間有許多意見和討論,有些認為問題主要出在報帳制度,也有對學術人士操守有所批評,討論著眼點多在發票,對於研究雖有些著墨,但看法似乎籠統其事。

以社會資源大幅支持學術研究,有其歷史淵源,與近代科學可說是關係密切。如果回顧一百年前,研究要得到社會資源的大力支持,其實是很稀奇的事。

在一位俄國科學家寫的《量子世代》一書中,有個故事最足以說明當時的景況。書中談到對量子力學發展有舉足貢獻,出生德國的物理學家波恩(Max Born)一次寫信給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希望愛因斯坦能以他的影響力,幫助一個波恩認為十分優秀,卻缺乏經費的俄國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在給波恩的回信上說,「我只要一次有所閃失,推薦了一個二流的物理學家,就會喪失我所有的影響力,以後再也不能幫助任何人了。」愛因斯坦在信中還說,他很痛苦的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就好像是一個馬販子,在那裏對他的牲口挑斤論兩。

但是回顧科學發展的歷史,公認是二十世紀物理科學最輝煌革命貢獻的量子力學,卻正是在那個支持經費有限,參與研究人數不多的情況中產生的。國家社會大舉投入經費的支持科學研究,其實是二次大戰之後的事。

科學拜二戰中原子彈和雷達等科學技術發展之賜,戰後得到國家社會資源的大力支持,迄今趨勢未歇,甚至面對當前經濟的不景氣,也還有加碼研究的聲音。在這樣一個大趨勢當中,當然造成投入研究人力的爆增,如果以愛因斯坦的標準來看,這樣增加的人才,莫說是二流,恐怕二十流的研究者都在其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認識了一位美國眾議員布朗(George Brown Jr.),曾經在台灣與華府的國會山莊和他見面談話。這位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唸物理出身的政治人物,曾經是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的主席,是美國國會中科學社群的代表人物。但是布朗眾議員令我佩服,因為他沒有與一般認為民主政治的「分贓政治」(Pork Barrel Politics)沆瀣一氣,反倒在九○年代發聲,嚴詞批評美國科學家無止境饜求經費,漠視社會其他需求的自私本位。

他在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二次戰後美國支持科學研究經費的爆增,演成科學社群主流力量宰制,以及國家受到軍事和商業因素驅動的局面。布朗說,二次大戰以來,美國擁有博士學位科學家的增加,超過全國人口成長的速度,基礎科學群體的擴展,基本上是科學經費增加的一種市場反應。也就是說,並不是美國一下子增加了這麼多一流頭腦的創造人才,這些人才只不過是經費增加所造就出來的。

二次戰後迄今六十多年,國家社會支持研究已蔚為風氣,人力經費的增加,造就出一片蓬勃景象,這樣的投資成果不可謂不豐,但是問題亦愈益嚴重。簡單來說,所謂研究的創造才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本來十分罕見,現在以大規模的辦法,訓練出許多「足以」做研究的人才,其實不用深究,便知其中的困難所在。

當今科學或學術人才的訓練,無非是一個按步就班的養成過程,而其研究的成果,便是一篇篇的學術論文,或者技術專利,這些成果固然亦有其效益,造成了一些社會衝擊,但是深入了解,便可以知道其中的重重問題。

以論文而論,美國最有代表地位的學術期刊《科學》,就曾經發表專文指出,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科學論文,從來沒有被其他研究者引用,做過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的著名數學家葛瑞費斯(Philip Griffith)說,如果再扣除一些自我引用,恐怕百分之九十的科學論文都沒有他人引用。當然這些對科學學術進展影響不大的論文,未必全然沒有價值,在學術社群的發展和運作中,也有其一定的代表意義。

目前擔任美國歐巴馬政府能源部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數年前也曾經說過,「我們需要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我大膽的說,我們不再需要科學論文。」確是一語中的。

經過這些討論,我們回頭來看看近期爆發的「發票與研究」風波。一點不錯,目前的這種研究報帳制度,確實並不合理,因為整個制度檢視的是一個虛枉的表象,追求的也是一個表面的結果。其實受過良好訓練的學術人才,有心進行研究工作,國家社會給予一定的資源鼓勵,可說是一樁良善美事,應該當作是一種無償的投資。其實真正頂尖的創造才分,斷不是經費和訓練求得來的,設定諸般規範苦苦相逼,所得不過是些表面文章,還徒然惹出如今的許多弊端罷了。

在日前的討論中有認為,這些學術人物在歐美環境中,都沒有做出越軌的行為,如何會在台灣做出不軌行為?這種由行為到思想,處處以歐美為典範,正是吾人學術體系的標準思維,長時的東施效顰,發為如此之論調,自不足怪。

另外還有說法,認為以當今研究的報帳制度,恐怕愛因斯坦都會出問題,此言恐怕誤認了現今研究的真實價值。如果去問問愛因斯坦,他恐怕會說,也許不做研究還好些吧。專注作育教化,著力基本功課,應是學術人物之本務,研究的高人一等,恐多是妄念。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