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轉譯」一辭,近年在科學研究領域蔚為風行,「轉譯研究」源起自美國,特別是在醫學研究領域,「轉譯醫學」正是當令潮流,所謂「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就是希望將醫學研究的成果,轉為臨床治療上的實際應用。

「轉譯醫學」的大行其道,原因無他,主要因為美國近年醫學研究的經費快速增加,但是研究成果似未能帶來明顯可見的速效,面對社會壓力,不得不作此因應。

但是在這種「轉移醫學」的壓力之下,成就的不一定是更多真實效果,常時只造就出許多統計數字的表象,明顯看到的現象,就是許多研究成果的言之鑿鑿,但數年甚或數十年後,也還只是一紙報告,對於這種現象的討論很多,有以科學的不可預測性釋之,可說莫衷一是。

如果專就「轉譯研究」而言,則難免讓人看出其中的盲點所在,亦即如何能以人所設定環境的實驗結果,應用於生理(或宇宙)真實情境,此中挑戰恐怕有著更深也更根本的道理。

「轉譯研究」的風行,大約是國家社會大力支持研究經費,難以避免的一種必然效應,談到這種追究研究投資的回收,就應該回溯近代國家社會支持科學研究的源頭。

三年以前,有人回顧一九四五年二次戰終之時,一篇可以說是後來國家社會支持科學研究濫觴的文章,那篇文章是二戰主持美國政府軍事研究一位電機工程師布希(Vannevar Bush)所寫的《科學:無止境的疆界》(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

布希在文章中說,戰時的需要,鼓勵了科學研究的成功,造就出許多科學研發的傑出成果(二戰最顯著的是原子彈和雷達),但是戰時科學研究的必須祕密進行,卻妨害了科學知識快速交流,也妨害了更大成果的獲得,布希因此主張,應該以更大的自由研究,來追求科學的無止境疆界。

布希文章發表五年之後,美國成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專門編列經費支持科學研究,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效行,甚至創造出更多支持專門科學研究目標的經費提供機構,譬如支持醫學研究的美國國家衛生院即是一例。

六十多年前布希的那篇文章,之所以能得到社會支持,成就於當時的一個時代背景。其實二戰以前,美國就有以國家資源支持研究的倡議,譬如一九二○年代,美國農業部就曾提出支持農業研究,來提升農業的產能,但是當時美國農業面臨的問題,是產能太高造成農產品價格的下跌,此等倡議的不合時宜,自難得到青睞。到二戰結束之際,原子彈和雷達的影響,加上盤尼西林問世造成的明顯印象,使社會看到科學研究帶來的直接裨益,因此才有了支持的氣氛。

當時布希的倡議,另外還有一個成功的道理,那就是對社會的宣傳方式。之前許多支持國家社會投入科學研究的論調,多以「純粹研究」(Pure Research)一詞強調研究可帶來的社會裨益,布希在文章中則使用了「基本研究」(Basic Research)一詞,這個有先天隱諱性的名詞,解決了原先宣稱科學研究純粹追求知識,又可以帶來社會進步的一種語意矛盾。

二次戰後,以社會資源支持科學研究的趨勢,沛然而起,以美國來看,一九四○年代到一九六○年代,美國政府的研發經費,每年成長都超過百分之十,到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美國醫學研究在社會需求的壓力之下,大幅增加研究經費,而「轉譯醫學研究」正是在這種經費大增,社會需求孔急的氣氛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個語意隱諱的新名詞。

其實科學研究自二戰以終走到今日,其經費運作機制、人力膨脹乃至組織擴大,無非是當年那個「無窮盡疆界」思維的延續,而「無窮盡疆界」的不可能複製,有許多因素,從科學知識本身的發展,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乃至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文化思想的嬗變,都是因素,如果一個逕的想以增加經費來追求更多的成果,恐怕會是一個強其所不能,緣木求魚之舉。

如果看近年的醫學研究,「轉譯研究」確實需求甚殷,然究其成果,則益見出其中的許多問題,譬如以一某種既定的生理或基因機制實驗,冀圖發展藥物或臨床治療作為,每多出現嚴重瑕疵,甚至有未蒙其利先致其弊的後果,在藥物發展規範和檢核方面,更出現許多問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近年的報告,對於新藥研發的檢討,也可見出一二。

轉譯問題其實不獨存於醫學研究,就是其他科學領域,亦有類似現象,以去歲喧騰一時的希格斯粒子的物理科學大發現,雖說在統計效應和唯象印證方面,確有合乎取樣認定標準之處,然其在整體宇宙現象認知方面,則光看大科學家楊振寧或諾貝爾獎得主魏特曼(Martinus Veltma)等對此發現之評價,便可知此一物理研究之「轉譯」,亦行止有限。

近代科學之成效,本在於其實徵致用之明效,然近世科學之趨於微觀末節,致生出許多難以驗明之結果,「轉譯」本來正是為矯正此一問題而起。然而今日科學研究體制的尾大不掉,經費與知識結果的盤根錯結,都使此一矯正機制流於既成規範,昧於視野,今年美國歐洲的刪減研究經費,不知是不是認清了個中困境,不得不然之作為。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