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個月初,中研院召開了兩年一度的院士會議。這個源自近代西方傳統的學術儀式,混雜著我們文化傳統一種科舉晉身氣氛,加上過往兩岸對峙局面中的學術正統之爭,讓這個本是學院門內之事,成為社會的矚目焦點;院士跨洋而來,總統請客吃飯,由學術成就到私人軼事,媒體關注鉅細靡遺,甚至對新選出的院士,也總是成篇累牘,有如現代版的「中舉登科」,與歐西院士會閉門自家事的氛圍,可說迥然不同。
 
  今年的院士會還承續著兩年前的爭議餘緒,那次先有院長選舉的臨時改規,又有下台院長的圖利涉貪,兩年前方選上院士便當上新科院長,今年面對著一些院士聯名提案,要求教育部儘速任命台大校長,以及院士希望排除政治影響,重視基礎研究的提案,不知是否有「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的反省。
 
  在台灣當今的政治意識形態下,中研院承續的這個正值九十年的傳統,或已不再是歷史資產,但是借鑑自法蘭西學院傳統的這個大學院,每年還是花了超過一百五十億的民脂民膏,戮力國家社會學術發展的責任,無從迴避,院士會中所謂重視科學基礎研究之議,正是因此而來。國家以納稅人資金編列預算,支持科學研究之舉,是七十年前二戰後才有的新生事務,近代科學研究的歐西國家,初始並沒有支持科學研究的制度化結構,容或一些近世科學歷史上的代表人物,也有得國王延聘成為其麾下科學院的科學家,人數相對僅是少數。
 
  國家的制度化支持科學研究,雖始自二戰後的美國,其實早在三○年代美國便有以科學研究增加農業生產之議,但是美國農業一向生產過剩,多時要銷毀維持糧產價格,此種提議自沒賣點。
 
  二戰結束那年,時任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局長的電機工程專家布許(Vannevar Bush),承羅斯福總統之命,撰寫專文〈科學,無窮盡的疆界〉(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提倡以國家之力支持科學研究,也倡議資訊公開交流,以得研究成果快速分享之利,這其實與二戰期間的軍事研究講求機密,造成美國海空軍相互傾軋的經驗有關。
 
  布許的倡議能得到支持,也有客觀社會條件的配合。二戰前盤尼西林抗生素的發明,使細菌感染得以快速控制,二戰時配合戰爭需要發展出了雷達,特別是曼哈頓計畫的成功發展原子彈,迫使日本提前投降,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布許也在社會宣傳上抓住竅門,原來倡議支持純粹研究,卻說此種追求知識好奇的純粹研究,居然可以帶來實際應用效果,一般人聽在耳中,難免奇怪,於是布許去純粹之名,改用基礎研究,這就顯得比較順理成章,因為有基礎在先,進一步自然會有應用成效。
 
  布許文章刊登五年之後,美國率先成立「國家科學基金會」,是政府以預算豢養科學家的濫殤,此後各國紛起效尤,造成科研經費與科研人員數量日增,爾後支持範圍也及於布許一開始並不感興趣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此趋勢發展至今逾半個世紀未歇。
 
  過去半個多世紀的經驗,基礎研究毫無疑問帶來了應用的發展,不過到底要提供多少經費,近年便引許多爭論,科學研究者大概總傾向於多多益善,現實自不可能盡如人願。我認識也多有來往的已故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主席布朗(George Brown Jr.),九○年代曾經在美國《科學》期刊發表評論專文,他批評科學研究者本位主義饜求經費,是自私而不負責任之舉,他也指出,二戰之後,美國博士人數增加的超過人口增加比率,是科研經費增加造就的一種市場效應,簡單地說,就是漫無節制地增加經費,只會造出許多平庸無用的結果。
 
  這回中研院院士會提出要重視基礎研究,引起一些爭議,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提出不用特別區分基礎、應用,「科學研究只有好和不好」的看法,確是有其深意,當然這背後又有如何評斷好壞的問題。目前學界也確實有著評斷標準,譬如純理論研究有些公認的大方向,如果有人在其中提出了突破想法,通常被認定是好的研究,另外一般學術論文,則有一個被引用多少的SCI標準,目前大體上是眾所共認,相安無事的。
 
  其實科學研究是面對宇宙的探索,無處不在,不一定非得要在中研院之類的學術黌宮。最近一個報導提到台灣的精釀啤酒,其中提到三個年輕人以傳統二十四節氣概念為本的「啤酒頭釀造」,令人驚豔。他們以古人觀察氣候變化,反映季節更替、萬物消長規律的二十四節氣,加上將艾草、茉莉花、柑橘和冬瓜磚等台灣風土物產入於啤酒頭,由二○一五年的「榖雨」開始,已推出十五款精釀啤酒,還將繼續系列的另外九款。除了釀酒本身的挑戰,他們的酒標不一味模仿西方塗鴉風格,用正體中文作主視覺呈現,顏色圖案搭配卻降低東方色彩,以標誌和英文字設計塑造出現代感。他們新推出的年度桶陳酒款,是以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文句中的「萬物」和「逆旅」命名,見出他們擬古化新、不拘一格的創意。其中一位年輕人出自生物科技背景,雖說他沒有在生技領域的學院實驗規範中,去探索其實多時過於囿限一端的化約世界,卻在一個古老釀酒天地,開創出如此文化深厚也創意無限的成果,學院領域中斤斤計較的論文多少和數據標準視野,倒真顯得鼠目寸光了。
 
  以文化承傳與思想創新來看,二十四節氣精釀啤酒的新意,正反映出當前學術世界拘泥西方主流傳統,爭論什麼才是好研究的視野困局,包括中研院在內取用社會龐大資源的學術社群,實宜有時時究問自己「所為何事」的良知。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