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這一陣子,食品安全是社會上受到關注的一個焦點。在這一段意見紛擾的爭吵當中,也有一些專家提出意見,表示對於食品安全的認定,應該要有正確的解讀,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說食品安全未必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危機四伏,無物不毒。

  現在一般所謂食品的安不安全,其實來自一個檢驗標準,也就是我們用科學來界定一個標準,如果食品中一個成分超過某一標準,就認定為不安全,在那個標準之內,則沒有問題。

  檢驗食品安全的標準,來自目前科學檢驗得到的知識,因此正確解讀科學知識的本質,才能了解這樣一個標準代表的意義和限度,對於所有依據科學知識來作判斷的人來說,這都是相當重要的。

  非常巧的,前不久英國具代表地位的科學期刊《自然》刊出一篇評論文章,題目是〈政策:解讀科學結果的二十個提示〉,正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可以借用來說明如何解讀科學知識所代表意義。

  文章提出的頭一個提示「差異和機率會造成改變」,文章說「真實世界的變化是不可預測的,而科學所能做的,只是去找出造成我們所看見變化的原因。」

  文中提出的第二個提示「沒有測量是絕對的」,那是說在現實情況中,所有測量都有誤差,如果重複一個測量的過程,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在有些情況下,測量誤差相對於真實的差異甚至是相當的大。

  第三個提示「偏見是常見的」說,設計的實驗或測量儀器都可能產生趨於特定方向的特異結果。第四個提示「抽樣的樣本越大越好」認為,觀察的數量越大,所得的訊息越多,而累積的更多證據可以改進我們的認知。

  第五個提示是「有相關性未必就有因果關係」,科學家常喜歡假定一個現象造成了另外一個現象,但這種相關性也許是偶然的,更可能的結果是這兩個現象都是由第三個因素所造成。對於這種隱藏因素,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生態學家曾經認為河口魚類的死亡是有毒藻類所造成,後來發現其實有毒藻類是生長在魚類死亡的地方,並不是造成魚類死亡的原因。

  第六個提示是「統計回歸平均可能造成誤導」,極端形式的數據至少部分是可能的,這種異常來自機率或是誤差。第七個提示「超越數據本身的外推是有風險的」說,在某一範疇之內發現的一種規則,並不見得就能夠應用到這個範疇之外。

  對八個提示「要留意基本比率謬誤」是說,用一種不完美檢測來確認某種情況的能力,取決於那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第九個提示是「實驗控制組是重要的」,實驗的對照組可以確保實驗結果不受到其他不相關因素的影響。第十個提示是「隨機性可以避免偏見」,也就是隨機選擇進行實驗成員的重要性。

  第十一個提示「追求真正的重複性」,說在許多實驗都能得到一致結果,而且在不同的獨立群體都可以重復,這種結果比較扎實可靠。

  第十二個提示「科學家都是人」,說所有科學家都有推動他們研究工作的動機所在,多數是追求研究經費或者研究工作和地位,有時候也有金錢的利益。這些動機會造成公布選擇性的結果,甚至誇大其實,同儕評比對於科學的評核,並不是萬無一失,科學期刊的編輯也會有偏見。

  第十三個提示是「統計顯著性是重要的」,測定一個結果會不會發生機率的統計顯著性,有時候也會造成誤導,一般來說,科學家認為一個結果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代表的是這個結果隨機發生的可能性小於百分之五。

  第十四個提示「沒有效應和沒有顯著性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一個結果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並不代表就沒有相關的效應,那只代表沒有看到其效應。

  第十五個提示是「效應質的大小很重要」,有些研究結果也許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但是如果效應質很小,就代表其結果也許並不重要。第十六提示「研究普適相關性的限度」,文章提出的例子是把動物或實驗室結果引用到人類身上,就有其普適性限度的問題。

  第十七個提示是「認知風險概念的影響」,也就是人們對於風險大小的主觀認定差異,會影響他們對於一件事風險性的重視程度。

  第十八個提示「相關性會改變風險的大小」,一些相互獨立的事件如果有相關性,那麼他們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提高。第十九個提示是「數據的選擇採用」,有時候實驗會選擇性的讓證據支持一個特定觀點。

  最後一個提示是「極端的測量會造成誤導」,就是如果要做的測量顯示極端的結果,造成誤導的機會就比較高。

  《自然》雜誌這篇文章的作者表示,他們提出的是他們所想到的一些關乎科學知識本質的提示,他們的動機是希望對政治人物、決策顧問以及新聞記者等一些可能解讀科學結果的人士,有所教育,其實這些提示對於科學家也是有用的,因為許多科學家也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得到知識是有局限性的。

  就拿前一段時間食品安全引起爭議的討論,其中有一次談到基因改造作物的安全性,一位科學家就發表專文,說基因改造作物不但有助解決糧食缺乏的困境,避免了使用農藥的傷害,而且到現在都沒有基因作物造成傷害的任何證據。

  其實這一位科學家上述的三個敘述,來自的都是對所謂研究證據一種過甚其實的信心,沒有考慮到所敘述的任一結果,都潛存著獲取這些結果的不確定性。

  尤其如何解讀風險的知識內涵,牽涉到的是人的恐懼,那可不是畫一條線就能夠搞定的。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