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六月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在芝加哥開年會,新聞報導中特別強調,在會議上宣讀的好幾篇論文,不約而同都指出來,對於癌症腫瘤,研究者採取免疫治療策略的奏效。

癌症腫瘤疾病的威脅,是近代醫學的頭號大敵。多少年來,投入無數資源,但是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的報告,對於癌症治療的成效可說是十分有限。

眾所周知,立竿見影,即時見效一直是近代醫學的一個強項,這樣的近代醫學給人類帶來了福祉,也是不爭的事實。近代醫學面對癌症腫瘤,過去主要當然也是採取立竿見效的策略,所謂外科手術,化學藥物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都是針對腫瘤或癌細胞的攻擊。

這種被稱之為「神奇子彈」的思維,來自抗生素的成功經驗,抗生素對抗細菌感染的立即奏效,正是近代醫學發展最成功的一個經驗。但是「神奇子彈」策略用之於癌症腫瘤治療,卻遭遇到困境,其原因在於癌症的多因、繁眾和變異的特性,畢諸事於一役「神奇子彈」,便失去了過往的「神奇」之效。

數十年的治癌之戰,近代醫學的許多治癌專家也有了反省。前幾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個癌症化療專家蓋騰比(Robert A. Gatenby),就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專文,討論治癌策略的基本思維問題。

這篇專文把癌症和外來物種的病蟲害作一類比,認為外來物種具有異質性太高,分佈太廣以及適應性太強的特性,病害蟲侵入過程的擴散、增生、遷徙及演化,與癌細胞透過淋巴系統或血液,從原始腫瘤蔓延到身體組織或其他部位,以及腫瘤細胞在有毒化學藥物環境中,依然具備的適應生長能力,可以說都十分的類似。

蓋騰比在這篇專文中,特別以數十年來美國農業面對病蟲害的例子,說明之所以由過去趕盡殺絕,改變成後來局部控制的策略,原因就在過去的策略不但不能達到堅壁清野效果,甚至還造出更嚴重的困局。

近代醫學的癌症療法,與抗生素抗菌治療的「神奇子彈」策略相類似,就是盡可能要殺死腫瘤細胞,認為如此就算不能治癒疾病,至少也能儘量維持了患者的生命。

然而過去半世紀的經驗,雖然新的抗癌藥物不斷開發出來,但就像外來物種病蟲害對農藥產生抗藥性一樣,癌症細胞也不斷變異,適應而生存於新的藥物療法之中。

蓋騰比提出腫瘤細胞生物學實驗的証據,指出化學藥物治癌雖然殺死了無抗藥性細胞,但是破壞了原來細胞間的平衡,其結果是加速產生的抗藥性,腫瘤復發機率的增加,以及病患存活率的降低。

利用腫瘤演化動力的數學演算模型,也顯現出癌症療法如果只是以控制腫瘤病情為目標,讓無抗藥性細胞壓制抗藥性細胞成長,或許更能提高患者存活率,就像謹慎使用農藥可以成功控制外來物種病蟲害的數量一樣。

這篇專文中也提出罹患卵巢癌老鼠的動物對照組實驗,其結果顯示積極化學藥物治療的老鼠,癌細胞雖迅速獲得控制,但很快死灰復燃,讓老鼠喪命;以持續穩定腫瘤大小療法的對照組,老鼠雖未完全痊癒,卻能繼續活下來。

這篇專文的論點,點出了面對外來物種與癌症細胞治療的經驗,認為抗癌成功的關鍵,不在微生物學的「神奇子彈」,而是人體生存的演化力量。

去年十一月,《自然》雜誌再出版一本專刊,討論生物科學研究的盲點,其中的多篇文章,特別討論到生物科學只是依賴大量化約論數據進展的特性,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葛爾曼(Murray Gell-Mann) 就提出疑問,「為什麼生命科學的理論這麼的少?」

那一本專刊中,也有蓋騰比的一篇專文,他認為當前建立於化約論基因思維的癌症研究,只是無止境找尋細微末節的基因証據,而沒有一個大的理論方向導引,不但不會產生有用的結果,甚至妨礙了真正有意義視野的產生。他重彈舊調,認為生物演化才是面對癌症研究的根本重要原則。

這就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近代科學的思維,細微化約本來就是他的一個主流強項,依此思維取得進展的近代醫學,正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然而在癌症治療中近代醫學所遭遇的困境,正如同蓋騰比的看法,是「迷於細節,錯失整體」所致。

細微化約並非沒有成就,否則不可能造就出過去近代科學的成果,但是一旦處理問題趨於複雜因果,非線性形態,細微化約的思維便不足恃。

在我人傳統醫學哲學思維裏,非常強調整體的概念,也非常尊重演化本身的力量,基本不進行干擾自然演化的外在作為,如果以現今近代醫學面對的困難來看,我們的傳統醫學思維,其實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

這背後也牽涉到一個文化發展的信心問題。近代以來我們面對自身的文化,難免因過去長時的外來壓力或挫折,而喪失自信。其實我人固有的傳統中,多的是智慧的珍寶,可以攫取,而且一個由自身文化發展出的思維,不但有文化充分內適性的優點,因自信心而來的正面效益,才真可說是生機無限的。

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的報導中,特別引用《孫子兵法》中「善戰者,不戰而屈人之兵」,來形容癌症免疫療法的智慧,這就像宋代詞人辛棄疾名句說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