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類文明歷史中面對宇宙的自然哲思,都是由感官經驗而來的整體觀照,近代西方文明源頭的希臘傳統,對宇宙構成有水火風土的說法,這與中國傳統的金木水火土是類似的思維,簡單的說就是借喻,也就是用具象感受闡釋抽象意念。

近代科學上承希臘傳統,也接收了那個傳統一個找尋最小結構的思維,所謂「原子」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說主導著近代西方科學的思維,由物質到生命,一脈相承,至今未止。

希臘傳統中原子的概念,有出自最小美妙數學結構的思維,這本來是希臘自然哲學的一個特質,因此近代科學也有秉承這個數學邏輯而來的思維結構,但是就一個大的演進趨勢來看,向著微小結構探索的分化思維,或者稱之為「化約論」(也有稱為「還原論」),確實是一個主流方向。

近代科學的成功,不止於一個道理,實證作為帶來的應用有效性,一般認為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在思維方向上的化約論,對近代科學的成功,可說有推波助瀾之效,這也正是近代主流科學,一直念念不忘於一個化約論方向的道理所在。

「化約論」的思維認為,要認知一個事物的最好方法,是探究它可能的最底或最小的結構,而且也認為,只要了解了事物的最低結構,就可以據以「還原」而認知整個複雜體系的究竟道理。

物質科學的化約論,由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表現得最為明顯,十九世紀末由實驗與理論交互對話而建構的原子模型,到後來二十世紀理論先行的量子力學,正都是一個化約論大方向下的發展,雖說物質科學枝繁葉茂,還有許多其他的發展,但毫無疑問的,其中主要有著一個化約論主導的思維,而且由於這個思維在物質科學的成功,也同樣成為後來主導生命科學發展的方向。

代表生命科學化約思想之一的分子生物學,雖說是二十世紀才開始發展,但卻是由十九世紀遺傳分離原則概念漸進而來,如果進一步溯本追源,近代科學革命之前的歐陸文藝復興,事實上也給這種思維播下了種仔。一般知道文藝復興時期醫學的一個大進展,乃是人體解剖學,解剖學一方面給後來近代醫學帶來實徵觀察的基礎,一方面也奠下將整體生命局部分化的概念。

「化約論」思維運作,並不都是成功的,縱然在一個控制的實驗環境中,自然宇宙和生命現象依然有許多非線性因果的複雜作用,「化約論」中細微結構的因果關聯,如何在巨觀結構也顯現出同樣意義,長久一直是近代科學的大挑戰,生命現象由於還牽涉到生存意義的價值問題,這方面的挑戰也就更為嚴峻。

對於「化約論」科學困境的討論已經很久很多,然而近代科學在一個既定體制之中,主流發展仍然是依循既有的模式,但是隨著物質和生命科學遭遇的困境,譬如物質科學追尋最小結構的解釋理論以及其實驗意義的困境,生命科學在以單一基因作為解釋準則的難局,都讓科學領域內部有愈來愈多反省的聲音。

在物質科學的領域,當探究的尺度趨向極端微小,十九世紀末以降,那種客觀可觀察實驗現象導引出理論發展的過程,已不復存在,現今的許多實驗,一部是分是在猜測推衍的理論方向上,作結論預置性的模型探究,許多的實驗證據,也只能是相當間接的,賦予意義的訊號,這方面的爭論,在頂尖的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之間,早已有之且愈見頻繁。

生物科學尤其顯著,「化約論」主導的分子生物學發展,以迄於基因決定論生物學的思維,在許多生物的複雜現象中,也日益顯現出無法圓滿解釋的困境,因此在演化生物學中,最近有相當大的聲音,提倡所謂的「延伸演化綜合論」,強調整個有機體生物適應演化中的重要性,明顯的是一個回頭走向「整體統合」的概念。

哲學的辯論往往並不能帶來共識,因為不同的論點經常是在站在不同的視野,一個論點的價值,最後往往是取決於現實意義之上。今日科學的發展方向,也取決於一個現實的意義,那就是明顯的效果,這個效果決定了思維的方向,方向也就決定了我們觀察宇宙現象的角度。

許多支持近代科學發展的論點,最喜歡聲稱的是近代科學帶來的進步面貌,譬如經濟的繁盛發展,另外更為直接的,是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許多都將之歸功於近代科學帶來物質科學知識,因此產生的技術革命,以及生命科學知識進展所帶來的醫療效果。

這種說法中有許多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在一個看似簡單事實表象的背後,卻有許多更深層的內裏面向。過去半個多世紀擴張經濟的發展,有一個人口快速擴張,但資源相對豐富的客觀條件,加上一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推波助瀾,近年世界經濟出現的一些問題,已經顯現出這個發展方式所面對的局限性。

最近自然》和《經濟學人》兩本刊物,不約而同的介紹一本書《怡然就死--醫學和人生應如何終結》。這本書主要是說,近代醫學似乎許諾一個各種疾病都可治癒的美好願景,事實上卻造成許多人陷於機器設備,在恐懼環境和陌生看顧環繞中,走向死亡。

這本書也特別強調,許多所謂老年的疾病,並不需要治療,只要創造一個合適的生活環境,便可緩解,而如癌症等症的存活時間與是否積極治療,也沒有直接關聯。所謂「怡然就死」,並不止於目前強調「安寧醫療」的最後階段,事實上,重新思考以化約思維面對生命現象的「竭盡根除」近代醫學作為,也許是時候了。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