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核四公投的社會熱門議論,各種意見紛陳。某天的報紙上出現了一則新聞,內容是核四電廠廠長王伯輝談論核電廠的安全問題,那則消息雖然是在報紙的一個顯著的版面刊出,版位卻不突出,也沒有引起許多討論和注意。

  在這段紛爭的時間裏,正好看到一本新書的書評,新書寫的是美國一位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戴森是與大科學家楊振寧惺惺相惜的科學同儕,曾與他見面談話幾次,可算是熟稔的人物。

  出生在英國的戴森,由於數學早慧,十七歲就進了劍橋大學,被認為是當時英國最有潛力的數學家。他原本是反戰信徒,二次大戰的現實,使他意識到反戰理想主義的困境,他進英國空軍做了兩年研究工作的經歷,給他帶來一定的影響。

  戰後戴森改變方向,對理論物理發生興趣。兩年后他轉到美國,在康乃爾大學師從大科學家貝特(Hans Bethe) ,一九五○年代,他與當時公認最聰明的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Feynman) 和史溫格(Julian Schwinger) 同儕從學。一九六五年費曼和史溫格因量子電動力學的理論工作獲得諾貝爾獎,當時得獎的第三人是日本的物理學家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 。一般公認,戴森在當時量子電動力學的重整化問題,貢獻卓著,絕對應該共獲一九六五年的諾貝爾獎。

  戴森從未為錯失諾貝爾獎感到遺憾,說自己從沒有諾貝爾獎渴求症的困惑。有人認為,戴森在科學上名未稱於世的主要原因,是他總喜歡脫離熱門的主流領域,獨闢蹊徑。戴森總是以一九三八英國科學家布列格(William Bragg) 主持劍橋卡文迪希實驗室的發展,來說自己的逆流行徑。卡文迪希實驗室是英國素有傳統的原子核物理實驗重鎮,布列格在三○年代末不沿襲舊制,另闢新域,才有後來卡文迪希在分子生物和電波天文學大放異彩的局面。

  其實戴森在學術封建體系中的異數經歷,還不止此,他沒有博士學位,卻在一九五一年就成為康乃爾大學的物理教授,後幾年又轉到世界最出名的學術象牙塔,也就是在愛因斯坦優游晚年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那個樹蔭深處的學術庭園中,一耽逾一甲子,迄今樂在其中。

  戴森的受到美國社會尊崇,不是以他的學術冠冕,傲然於社會之上,他右手做科學,左手寫文化,成為美國科學文化的一個傳奇典範。他許多文字優美的通俗著作,從社會文化談到太空和技術,影響深遠,在紐約著名的《紐約書評雜誌》,經常可以看到他見解深刻,文字流暢的文章。

  但是他不只不自囿於學術天地,更不媚俗於社會潮流。對於近十年來舉世眾口鑠金,引為大患的全球暖化,他獨持異議,從電腦模型的根本常識謬誤,直指甚囂塵上種種預測結果的虛妄,他從來不是科學教條主義者,認為在科學範疇之外的超感官經驗,也值得重視。

  戴森在美國能獨樹一幟,悠遊於學術社會之間,並不是美國沒有一個相對封建的的學術體系,更主要反映的是美國社會對於識和知的一種評價,重視的是一個人見識在其社會行事的表現,而不是書本中的蛋頭知識。

  如果回頭看王伯輝的新聞。在那則新聞當中,王伯輝除了說明他對於核四電廠安全的看法,還有一段是特別強調,他自己是出生台灣南部的本土人士,絕對不會做出危害臺灣的行為。王伯輝在臺灣電力公司那個素有傳統的供電機構工作,能夠膺選擔任核四電廠的廠長,對於核能電廠運作管理,自然有相當長久而豐富的經驗,對於核能電廠的安全,也一定有相當的見識,但是他以核四電廠廠長身分的發言,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還要聲明自己的出生背景,難道不讓人覺得痛心嗎?

  這件事顯現出的,是我們社會文化裏,對於經驗知識認知的淺薄,而由學術體系到政府用人制度,莫不只強調一個表面的資格或學位,更是推波助瀾的幫手。再看我們身處的時代大環境,依然有延續近一百多年西學東漸時代的遺病,許多的知識話語,莫不以援引外來知識為權威依附,全然沒有「橘逾淮為枳」的認識。

  近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南開大學的創辦人張伯苓,有一段「南開大學發展方案」的文字,「以往之大學,大半『洋貨』也。學制來自西洋,教授多數係西洋留學生,教科書非洋文原本即英文譯本,最優者亦不過參合數洋文書而編輯之土造洋貨。大學學術西洋歷史和西洋社會為背景,全校精神幾以解決西洋問題為目標。以社會科學論之,此中弊端,可不言而知。」

  「社會科學,根本必以其具體社會為背景,無所謂古今中外通用之原則。倘以純粹洋貨的社會科學為中國大學之教材,無心求學者,徒奉行故事,湊積學分,圖畢業而已。」

  「有心求學者,則往往為抽象的主義和原則所迷,置中國之歷史與社會於不顧。自然科學稍異,然亦不能謂洋貨均能適用,更不宜謂中國應永久仰給於洋貨。」

  張伯苓的文字,今日讀來,似仍未為過時之論。近時核四公投的諸般議論,王伯輝新聞,以及更早的吳寶春申請研究所事件,見微知著,都是吾人文化中依然未去知識殖民主義的冰山一角。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