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多年以前,曾經在本欄寫過談戴森(Freeman Dyson)的文章。我介紹戴森是一個早慧的天才,很早就有英國最具潛力數學家的令譽。他原本是反戰主義者的戴森,二次大戰德國佔領法國之後,意識到這種立場的困境,因此進入英國空軍做了兩年研究工作。戰後他進入劍橋大學,對理論物理深感興趣,並很快成為劍橋大學的研究成員,後來他到美國入康乃爾大學,成為教席一員,後幾年受聘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爾後一直悠遊於那個聘有愛因斯坦等學術天才,隱身普林斯頓鄉間林野裡的學術黌宮,至今五十多年。
  在理論物理方面,戴森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重要工作,一般認為他與一九六五年因此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費曼、史溫格以及朝永正一郎,有同等重要的貢獻,戴森從不以為意,說自己沒有受到諾貝爾獎渴求症的困惑。他後來甚至離開當時熱門的粒子物理領域,轉到固態物理領域,也做出自旋波的重要工作。
  戴森在當今世界的學術界,可以說是一個異數,他沒有太多學術獎項的桂冠,也沒有博士學位,但是在大師凋零、商風俗熾的美國社會,卻可以說是碩果僅存幾個望重士林又社會景從的碩彥。
  戴森之所以對美國社會帶來真正貢獻,是因為他不拘泥於學術體制的規範,致力追求真正文化的創造,因此他一方面身處在大科學家費米所形容,有如「中古修道院」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而且一待超過半個世紀,但是卻經常投身參與外界事物,尤其是寫了許多叫好叫座的書籍,討論廣泛文化相關問題。目前戴森雖已年逾九旬,依然經常在美國極有影響力的《紐約書評雜誌》,撰寫一篇又一篇的深刻文章,給人類的近代思想文化,帶來啟發。
  我曾經和戴森有幾次往還。一九九七年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我頭一次和戴森訪談,為的是討論科學的前景問題,那一回便領略到戴森為人的坦率真摯,思維的深刻透裏。在物理學界,戴森和大科學家楊振寧惺惺相惜,傳為美談,一九九九年楊振寧的退休儀式,戴森應邀作了晚宴演講《楊振寧-一個保守的革命者》,那時我正在美國寫楊振寧傳,得幸親聆演講,也領略他優美文采和深邃思維贏得舉座欽仰的盛況。
  在創刊發行超過五十年,目前雙週出版的《紐約書評雜誌》,經常有戴森的文章,文章雖然多是一本書的評論,但是戴森的書評卻沒有一次沒有深刻的論點。
  前不久,戴森才寫了一篇書評,針對著一本名為《聰穎耀眼的犯錯者》(Brilliant Blunders)的書,這本書討論了五位在科學歷史上犯錯的赫赫有名大科學家:達爾文、湯姆生(William Thomson,喀爾文爵士),鮑林(Linus Pauling) 、霍伊爾(Fred Hoyle) 和愛因斯坦。
  達爾文的解釋生命演化,用了遺傳變異的天擇理論,但是他相信的混種變異理論,卻造成不可能產生新的變異。創定絕對溫度的喀爾文爵士,用他所發現的熱和能量定律,推估出來地球的年齡,卻錯誤的短了五十倍。發現蛋白質結構的鮑林,提出的DNA結構卻是錯誤的。英國著名天文學家霍伊爾發現地球重元素對於孕生生命的關鍵,但是他卻提出一個穩定狀態宇宙論,完全不接受後來科學上認定的大爆炸理論。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他的廣義相對論原來還有一個暗能量理論,但是後來卻錯誤地放棄了。
  戴森認為,這些例子都以不同的方式,顯現出錯誤概念或有助於,或者無助於找到科學真理,但無論如何卻是不可避免的。他說科學和人類其他的作為,如企業、政治、戰爭和婚姻一樣,都是有風險的,越是聰穎過人的,風險就越大。
  他分析比較五個不同錯誤的例子,也自述他自己在物理科學上作出錯誤概念的經驗,他的結論是,科學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是一個犯錯的失敗者,而就像參加運動比賽,最大的喜悅是要做一個好的失敗者。
  他文章的結論是,偉大的科學家都是最好的失敗者,這也是科學家喜歡科學作為的原因之一。他引用愛因斯坦的話,上帝是複雜的,但並不邪路。戴森說,自然永不失敗,而且它的遊戲規則很公平。
  戴森的另外一篇書評更令人讚嘆,那是談論一本書《在邊緣的物理》(Physics on the Fringe),那本書是談論一些不在學術體系內的自然哲學思想家,他認為這些不喜歡物理學過度數學化的思想家,雖然就科學的觀點來說,在某些方面也許是謬誤的,但是戴森卻將這些自然哲學思想家,與科學歷史上也犯過錯誤,卻赫赫有名的喀爾文爵士,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艾丁頓(Arthur Eddington) ,以及一個出版一本與科學概念相悖暢銷書,與他熟識的博學鄰居,等量齊觀。
  戴森寫道,他為什麼如此珍視這些與科學看法不同的人,原因是科學在人類的能力裏,只是很小的一部份,我們獲得在宇宙中處境的知識,不只來自科學,同樣也來自歷史、藝術和文學。
  戴森總結說,科學是觀察加上想像力交互創造的結果。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