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我人的文化氛圍裏,科學總是代表著一個正面的意義,事實上這兩個字是日本傳來,是我們丟掉傳統的格致而欣羨借用的,因此對於科學,我們有的只有仰望和學習,沒有深思,更不要說反省和質疑,這與科學原生地的歐洲都很不一樣。

我們對於科學會有如此一廂情願的態度,與歷史因素有關。科學的進入我們文化,是一個先傲慢以對,受屈辱被迫勉強接受的歷程。我們原來的看低歐西外來科學,其來有自,現在有些人腦海裏總以為,中國自古就是封建落後,這個想法一點不對,至少到清代初年,中國還是盛世,看看十八世紀末年,英皇喬治三世派特使馬歇爾尼東來謁見乾隆皇帝,卻屈辱而返的歷程,便可知一二。

正因為過去歷史的輝煌,看到歐西新起的科學思維和技術發展,自是輕藐以對,未料所謂「夷技蠻方」,竟是「船堅砲利」,不到五十年前含辱歸去的英國人,一八三九年再來虎門開砲,驕傲的大清皇朝一戰而敗,從此喪權之辱,紛至沓來。

這段歷史過程,讓我們對科學的評價以及對自己文化的信心,都留下致命的後果,一直到今天,還多見科學主義式的文化思維,學科學或做科學的,總就是感覺特別良好,那種唯科學是進的感覺,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的。

科學的思維無疑有它成功的道理,但卻不是一般想像的盡是理性客觀的那一回事,對於科學知識的思維哲學,其實有許多的討論,對於科學知識系統所引致的實際應用,也漸有較多的反省,而這些討論和反省,也是歐西社會來得多,我們幾乎沒有。

最近就有一個事例,清楚說明這個現象。英國著名《經濟學人》雜誌十月裏的一期,作了一個〈科學如何走錯了路〉的封面專題,這個專題批判了科學實驗思維的盲點,對於當前科學實驗研究的體制,特別是醫學研究方面的一些問題,做了深入剖析。
《經濟學人》專題一開始就探究科學所謂「建基於實驗檢證可信度」思維的盲點,文章指出,目前整個科學研究機制,講究的是追求新想法,而多數實驗設計的正向驗證思維,事實上造成的是預置因果的結論,而這種思維,在愈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更可說是變本加厲的。

專題中舉出來一些例子,是令人怵目驚心的。譬如一個著名基因研究公司的專家,曾探究五十三項發表的指標性癌症研究,發現其中只有六項的實驗結果可以再現,另一全球知名大藥廠的研究也發現,六十七篇有類似重要性的科學研究結果,只有四分之一可以複製成功。更令人吃驚的是,在過去十年中,八萬名病人進行臨床試驗所根據的研究論文,因為錯誤或有瑕疵,後來論文都遭到撤銷。

科學研究會出現這樣問題,其來有自。當前由國家社會資源支持的這個科學研究體系,起自二次大戰之後,二戰中科學研究產生原子彈發揮巨大功效的影響,造成戰後各國的卯足全力投入科學研究,此一趨勢近七十年,至今未衰。

根據估計,目前全世界在這樣體系中進行研究的科學研究者,已有六、七百萬人之多,科學研究本來是罕見才分的創造工作,現在卻是制式訓練而來,眾人側身其中,競逐研究職席和資源,不得不弄出「不發表就走路」那樣一個擇優汰劣的奇怪機制,這個機制鼓勵的是論文發表競爭,現在造出一些發表論文的錯誤或瑕疵,也只是更大問題的冰山一角罷了。

《經濟學人》的專文也對審核論文發表品質的「同儕評審」,作了探討,結果發現,面對汗牛充棟的論文發表,目前「同儕評審」並不能鑑別出研究結果的真正缺失,尤其目前的實驗設計繁複,許多科學研究者無法提供個中原始素材,益增審核困難,也造成許多已發表論文,事後遭到撤銷的現象。過去十年間,發表後遭撤銷論文的數目,增加了十倍,這在每年知名期刊發表的至少一百四十萬篇論文當中,恐只是被鑑定出來的少數。

科學研究會出現這許多問題,與這個制度的先天特性有關,激烈競爭,嚴峻評鑑,研究教職,名聲獎項,在在推波助瀾出一個眾生爭逐的人生景象,科學研究遠離原先天才神創的美好假象,成為標準的俗世行當。

科學研究成為俗世行當並不是問題,因為今日會有如此一種科學研究制度,正因為科學研究能在俗世行當裏帶來了好處,所謂「有利可圖」也。因此之故,這些科技研究者也才有他們享用社會資源的正當性,所謂引漿販夫,民脂民膏,皆我稻糧。

科學研究體制走到今天,不論說是「積重難返」,還是「素有傳統」,但是其中已經顯現的問題,確實不可以漠視,因為這些問題如果不予解決,科學研究的有利可圖,就將無以為繼。

當然,我們還另有一個文化傳統差異的天地。近代科學成功的「簡近線性」思維,在許多方面事實已顯現日蹙的困境,我們利用社會資源的科學研究,俗世行當之餘,也不應忘卻文化思想的創造啟蒙,這是我人在近代歷史過程中丟失了,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找回的文化原創力。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