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二十年,在加拿大等幾個國家,開始建造一些高樓層的木造建築,這些建築反映了近代建築技術的進展,也反映出人類面對宇宙環境的思維改變,支持木建築的這些
  「思維先行者」,一方面強調木建築在建築結構上的優勢,同時搭上近年流行成風的所謂「全球暖化」,大力宣揚木建築在抑制碳排放方面的貢獻。
  目前世界上一些比較著名的高樓層木建築,除了2014年在加拿大喬治王子市,高三十公尺的八層木建築,還有第二年挪威蓋的52.8公尺高層木樓,2016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蓋了53公尺高的木造學生宿舍,今年奧地利將在維也納建成高達84公尺,包飯店、公寓以及辦公室的木造高樓,美國則是2016年在明尼阿波里市開始,陸續還要在波特蘭以及紐約市建造木質高樓。
  木質高樓並不是近代產物,到目前爲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是應縣木塔,這個木塔始建於遼代,有一千年歷史,67公尺的高度也還是目前最高的木造建築。這個被稱為「佛宮寺釋迦塔」的木塔,在山西北部靠近北嶽恆山的應縣,1992年頭一次去大陸,有機會到山西參遊,曾經登臨應縣木塔,當時站在塔上,見四野低矮房舍,遠眺沃野平沙的北國景色,至今記憶猶深。
  其實中國的木建築素有傳統,那回在山西的五台山,也看到更早建於唐代的佛光寺,佛光寺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也最大的木造建築,這種木建築的建造技術,歷代累積,到北宋由李誡彙編成《營造法式》一書,成為木建築工藝智慧集大成的經典著作。《營造法式》總結了木造建築工藝的實作經驗,雖說對木造結構的施作提出規範,卻依然保留極大的隨意性。
  在《營造法式》中討論的木造建築工藝,對於檐梁斗拱,頂柱結構的施作,都有其規範,特別的是利用木質材料的特質,木結構的結合,不用外加釘粘,是以榫卯接合,保持木質材料的彈性特質,充分利用自然巧力,也使木建築具有對抗如地震外力的彈性,展現中國木建築的豐富創造力,以及其背後的一種宇宙思維傳統。
  近代的木造高層建築,雖說材料是採用了木材,但是其構築技術則是沿襲著近代建築科技的思維,主要以特殊膠合方式開發出強應力的層板,這些交叉層壓板應力強,重量輕,可以準確切割,用於建造木建築的不同結構,由技術理論上來說,這些木結構建造建築可以達到的高度,應該沒有局限。
  木建築本來的一個弱點,是容易燃燒,歷史上也曾經在倫敦、紐約等城市發生木建築的大火,現代的木材質建築,比起不可燃材質的建築,遭火焚的損害容易預見,也不會有鋼材熔化和混凝土脆化問題,更能夠保持結構完整。
  木質建築近年受到重視的一個原因,與所謂「全球暖化」的碳排放問題有關。木材本來可以蓄存碳,如用於燃燒,其中所蓄存的碳就回到大氣之中,木材如用於建築,碳就一直蓄積其中。目前人類使用的木材,只佔森林增長的百分之二十,推廣木建築並不會造成森林減少的大問題,而且生產鋼材與混凝土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更不利於控制「暖化」問題,會呼吸的木建築,正是目前當令的綠建築,冷卻與加熱需要的能量,比起混凝土鋼材建築也都更爲節省。
  推動木造建築目前主要是在美國與歐洲,美國的鄉間一般住宅百分之八十已是木造,開採木材大約是每年森林增長的三分之一,歐洲多數建築使用的還是鋼材與混凝土,根據芬蘭政府的一份報告,歐洲利用木材於建築到2010年只增加了百分之四。
  在這些技術性的問題背後,其實有一個更爲根本的自然思維問題。中國長久以來的木建築傳統,孕生自文化傳統對於宇宙的思維,那就是「厚生利用」,建築房舍木材的供取講究平衡,所謂「斧斤以時入山林」,對於木材的使用,也是「因勢採擷」,在木造結構中也充分利用各種木質材料,所謂「榫卯接合」正是出於此一思維。
  這樣的宇宙自然思維,其實與西方科學思維大爲不同。近代科學講究的,是究「簡近因果」以達「立竿見影」之效,此由物質宇宙的觀察入手,到理論模型的建構,莫不如此,在建築技術方面,也是以加大建材抗應力安全係數方式, 完成建築物的建構,其結果是建築物完成快速,卻沒有所謂結構最佳化的講究。
  我們可以看二十世紀大蓋的河川水壩,那正是近代鋼材混凝土建構技術的產物,這些大量構築的水壩,確實很快發揮蓄水防洪以及發電的多重效果,但是卻也很快出現負面後果,譬如河流生態的巨變,蓄集水庫的淤積,甚至危及水壩安全到不得不拆除的地步。光以美國爲例,在全國的大約八萬五千座水壩中,半數已不能發揮原來的預期功效,過去二十年,拆除的水壩已經超過一千一百多座。
  我們可以舉一個不同的例子,那就是在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這個攔截利用岷江河水的水利設施,並沒有採行強力的攔蓄,而是因勢利導的順應自然之力,達到分洪和灌溉目的,雖說近代都江堰也增加了小的水壩,整體上依然維持原本順水利導的思維,這個戰國時代由李冰父子修築的水利設施,卻能歷兩千年持續發揮功效。
  如何由《營造法式》和都江堰的自然思維,看到我們傳統文化的「木建築」智慧,以超越當前木建築新趨勢所依循「簡近因果」「立竿見影」的近代工程科學思維模式,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