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一月初的美國總統大選,跌破許多人的眼鏡,在政治上從來沒有經歷的所謂「政治素人」特朗普,居然打敗了在政壇歷練多年,可以說志在必得的希拉里‧克林頓。特朗普的當選美國總統,科學界有些疑懼的心理,原因是在許多的科學議題上,特朗普對於現今的科學研究方針有一些保留,甚至是反對批評。
  在這些議題當中,最是動見觀瞻,也影響較大的科學相關議題,就是關乎全球暖化的氣候變遷問題。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表示,因關心全球氣候暖化,世界多國在2015年簽訂的巴黎氣公約是一個騙局,特朗普日前也聲稱,他上任之後美國要退出巴黎氣候公約,如果美國一但真的退出公約,雖說對於此公約需要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百分之五十五以上國家加入的生效條件,不會帶來立即的問題,但是美國是世界經濟大國,美國退出的影響依然不容小覷。
  如果仔細檢視巴黎氣候公約,就會某種程度的承認,特朗普說巴黎公約是一個騙局,並非全然不對,原因是這個公約雖說內容條列細密,還有所謂透明查核機制,然而由生效到簽署以至於施行,還都是困難重重之局,尤其看近時世界經濟普遍的困境,各個國家因而高漲的民粹氛圍和政治動盪,如何落實一些資金投資或貼補作為,都可能使此一公約成為一紙具文。
  其實全球暖化議題的出現,正是近時科學研究日益體制化的結果,地球大氣科學學界的一些科學家,近些年看到一些氣候異常現象,自然是一個大好的研究題目,而依循科學的「單一因果」思維,就逐漸建立起來一個「溫室氣體」造成「氣候暖化」的標準思維模式,這個模式建立之初,其實是遭遇許多質疑,但是近些年來的人感氣溫,似乎是日益極端,加上冷戰之後的政治社會氛圍,是全球化貿易交流,其中有全球一體的共生關係,也有對於發展中國家崛起的焦慮,一九九二年聯合國的里約高峰會,是這個大氣候的起始點。
  就算是接受像地球這樣一個複雜體系,可以用簡化線性的「單一因果」來檢視與預測,但是在地球大氣科學的領域中,對於那些科學的數據,由其採樣方式到認定標準以及統計電腦模型,也還是有諸多的爭議,而且在大氣科學領域之中,明顯的有著世代差異,許多公開出面質疑全球暖化的,都是資深或退休的大氣科學家。
  如果探究個中道理,也正是近代科學研究體制化的結果。近代科學研究的體制化,其制約機制很大是來自研究經費,而研究經費的資源分配,又受到科學領域潮流與社會氛圍的影響,大氣科學領域中的科學家都知道,在全球暖化當道的時刻,反對的聲音自然受到壓抑,因此持那樣論點的論文就面對許多困難,如果已是卓然有成的科學家,受到影響還少些,初入行的科學家持此異議,莫說是想力爭上游,恐怕連生存都要出現問題,這也正是只有資深或退休科學家會提出異議的道理之一。
  除此之外,資深退休科學家反對的全球暖化,其實還有一個科學上的理由,那就是在他們研究活躍的年代,譬如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同樣的大氣科學領域,最熱門的題目不但不是地球的暖化,反倒是地球是否要進入小冰河期,而且在二十世紀的一百年當中,除七十年代,在更早的四十年代以及一九一O年代,也都出現地球是否要進入小冰河期的質疑,因此這些資深科學家難免要懷疑,現在的這些所謂「暖化」,到底是長久現象還只是短期波動。
  如以地球科學大致接受的共識,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大概已有四十億年的歷史,現在所有的溫度紀錄,無論是晚近較精確的數十年,或是過往開始有溫度測量資料的一百多年,以地球年代的數量級來作對比,就算那些溫度數據都是可靠的,對地球來說恐怕也只是「千古一瞬」。事實上,以現今古地質氣候學的資料來看,我們當今的這個地質紀元,在地球的長久歷史中,是一個比較冷的地質紀元,三千萬年前的上一個地質紀元,地球的溫度比起現今所謂的「暖化」,其實是高得更多的。
  這當然就回到了近代科學的本質,也就是說,科學的成功不但在其探究方式的「單一因果」,而且更在其探究範圍的「簡近局限」,「全球暖化」正是這種思維模型下的產物,這其實也符合了近代選舉政治的需求,正所謂「三千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在其他的科學議題方面,特朗普的新政府對於幹細胞研究,一般認為會採取如小布什政府的禁制政策,另外如果特朗普希望以太空科學來實現他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偉大」,那麼太空科學將更著重於外太空如月球或火星的探測,而不是當前觀測地球為重心的方向,當然這都需要考慮美國的經濟條件。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帶來衝擊,不但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改變,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冷戰後一個經濟擴張發展,國際交流世代的改變,影響了科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冷戰期間,科學與國家安全的制式關聯達於高峰,冷戰之後科學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也造成半個世紀的全球經濟繁茂榮景,但是二十一世紀的全球金融風暴,面對經濟成長遲滯,國家採行金融貨幣戰略,卻仍難免經濟衰退、失業高攀,更嚴重的是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化,這一個大的社會氛圍,自然影響政府的走向,也對體制科學研究造成影響。
  這個巨變給知識體系帶來顛覆,也造成西方世界對於科學必然帶來進步評價的改變,我們面對變局,需要的應該不再是亦步亦趨踵繼西方步履,而是在我人文化中找尋再創面對宇宙思維新視野的契機。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