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個月諾貝爾獎公佈科學獎的得主,生理醫學獎由一位日本科學家獨得 ,而且這已經是日本連續三年的得到諾貝爾科學獎,日本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在二十一世紀大幅的增加,使得二十世紀在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上,與日本可說不相上下的華人社會,引起了一些討論,尤其是去年得到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大陸,更因為近年來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井噴」現象,而有了一種焦慮。
  在對於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井噴」焦慮的議論中,有說如今年日本生理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細胞自噬作用那樣冷門研究,大概在中國不容易得到支持,認為中國缺乏日本那樣堅持於冷門研究的文化精神,但是去年與日本一位老科學家大村智同時得到了生理醫學獎的,是中國研究抗瘧藥物青蒿素的屠呦呦,也是堅持冷門研究的例子,如果以屠呦呦獲獎前所謂無出國、無博士也無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境遇,比起大隅良典,其冷門可說是猶有過之的。
  以二十世紀的諾貝爾獎紀錄看,亞洲的日本與中國科學家,確是一個旗鼓相當的局面,日本頭一個得主是物理獎的湯川秀樹,但是八年後楊振寧、李政道便後來居上,後來日本與中國科學家先後得獎,各擅勝場,到二十世紀結束,物理化學獎差不多打成平手,只是日本有一個生理醫學獎是中國沒有的(其實傳聞可能獲獎的華裔科學家也有幾人),不過這個日本的生理醫學獎得主的工作卻是在美國做的。
  日本的科學界,其實過去也是自怨自艾了許多年,日本以往科學界的傳統,是相當的保守,研究領導的教授科學家權力極大,主導研究的方向與經費,而且對於國外回來科學家的海外資歷並不重視,甚至是不予承認,因此在九O年代,日本也有學習美國制度的改革聲音,做過日本東京大學校長,也當過教育部長(文部大臣)的物理學家有馬朗人,就有此種看法,延攬在美國IBM做出重要工作得到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江崎玲於奈,回日本出任改制新建的竺波大學校長,就是這種改革行動之一。
  由本世紀開始,日本在諾貝爾獎得主上表現亮眼,由二OOO年起到二O一O年,多了四個物理獎得主以及六個化學獎得主,其中二OO八年物理獎的三個得主都是日本人,而且這十個諾貝爾獎得主,絕大多數工作是在日本完成,這似乎顛覆了過去日本對於自己科學傳統過於保守的負面評價。另外二OO二年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是一位只有大學學士訓練的工程師,他得到諾貝爾獎之後,他的母校東北大學趕緊修改條例,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他,母校與京都等大學也聘他為客座教授,看出日本學術傳統的保守思想。
  在二十世紀裡,眼看著日本與中國科學家一再的得到諾貝爾獎,瞠乎其後的韓國十分不是滋味,也有了諾貝爾奬焦慮症,我的經驗是來自一九九六年參加設立在漢城的亞太理論物理中心開幕會議。一天到漢城熱鬧市區的一個大書城,這個大書城進口走道的兩邊牆上,掛著如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等許多諾貝爾奬得主的照片,而其中卻有一個沒有照片的空相框,下方還寫著一行字,「這個位置保留給未來的韓國諾貝爾奬得主」。我沒有再去過漢城(現在已經改名叫做首爾),韓國到現在也依然沒有科學方面的諾獎得主,不知道那個空相框是否還在。
  到了二十一世紀,連中國也犯上了諾貝爾獎焦慮症,因為二O一O年之後,日本又多了四個物理奬得主,三個生理醫學獎得主,二十一世紀的十七年間,ㄧ下子出了十七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只有一位。在今年的諾獎公佈後,一篇文章也討論了日本科學的傳承,一點不錯,日本的學習近代科學,起步要早於中國至少半個世紀,其科學規範與體制的建立,則要領先一百年,不過我特別覺得,日本在學習西方科學的心態上,與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日本一方面對於西方科學很崇尚,願意全心學習,但是在同時卻對自己的文化比較沒有自卑感。
  我們可用日本頭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的例子來看。湯川秀樹一九四九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他的教育和研究工作都是在日本,得獎後湯川秀樹出版了一本自傳《旅人》,在這本敘述自平生的書中,他談到父親自幼教他讀《論語》《孟子》與《莊子》,他說獲得諾貝爾獎的「介子理論」,其靈感是出自《莊子》對宇宙的看法。
  湯川秀樹可以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物理學家,但是他以一個在西方科學得到很高成就的日本科學家,卻可以毫無心理負擔就說出,自己的理論科學靈感是得自日本文化所承傳的中國哲思,我想主要就是因為日本在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之後的現代化過程,沒有受到如中國由鴉片戰爭到英法聯軍的屈辱,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文化,沒有因受到挫辱而來的排斥或自卑感,日本京都學派的科學哲學,甚至有「格物觀心」的看法,個中所根值的文化傳統,與日本自我科學傳統的建立,以及近些年得到諾獎工作的多在本土完成,都有其內裡的關連性。
  諾貝爾獎確實是世界最受到重視的一個奬項,但是這個奬是由人所頒發,不可避免人的偏失頗愛,一百多年來也有過紛爭,甚至法律訴訟,而且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在科學上並不特別重要,甚至有得獎前後都不甚重要的科學家,原因是諾貝爾獎主要是頒發給一項重大發現,不是肯定一個科學家的終生成就。
  過於重視諾貝爾獎,反映的不止是一種文化上的落後心態,也顯現對科學的一種單一價值的盲信。雖說在當前科學視野之中,諾貝爾獎確是一個公認的衡斷標準,然而在人與宇宙的思維觀點上,跳脫諾貝爾獎的科學標準,才是建立起真正原創文化的契機所在。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