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七月,中國大陸的網路知識論壇中,出現了一個《科學春秋》的論壇,發起這個論壇的主要人物,是浸潤於科學歷史研究專業,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長時主導發行《科學文化評論》的劉鈍,《科學文化評論》是當前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領域最具代表的期刊,《科學春秋》的上線發行,有延續《科學文化評論》精神的意念,也是面對網路時代眾聲喧和現實的一個出擊。
  劉鈍在《科學春秋》上線公開時,特別寫了一篇發刊辭,也加上一個「古今天人寫春秋」的題目,看出他與幾位有志一同的學侶開創這個網路論壇的意旨。劉鈍的發刊辭,除了說他們的《科學春秋》是掛在《知識分子》論壇之下的一個平台,接續《知識分子》的以科學作為關注核心,彰顯科學在人類歷史中發揮的巨大影響,當然研究科學史專業的劉鈍,自然要提出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科學與文化的交互影響,以及在長久歷史中所顯現的內裡意義。劉鈍在《科學春秋》出刊同時,也立時發表了一篇談論近幾年在歷史學界引起熱議「歷史學宣言」的宏文,不但呼應「歷史學宣言」所揭櫫的,以更長久的時間尺度來作歷史衡度指標,對「李約瑟問題」的宏觀歷史意義,作了透裡提點,並且以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家最高境界,寄望史學在中國的復興帶來新的文化啟蒙。
  《知識分子》論壇的出現,有其背後的社會環境因素,《知識分子》的主導人物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教授饒毅。饒毅一九九五年還在美國任教,就開始發表討論中國科研問題文章,二○○四年他和魯白、鄒承魯在英國《自然》雜誌撰文,對中國大陸的科研體制與經費管理提出意見,二○○七年饒毅辭去美國西北大學講座教授,全職回到北京大學任教研究,二○○八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講座教授的施一公,也回到北京清華大學,他們的雙雙回國,被認為標誌著中國大陸科研環境的一大進步。饒毅回到中國大陸,以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身分進行改革,也繼續對大陸的科研體制與文化提出批評,二○一○年美國《科學》雜誌邀他與施一公撰寫一篇社論,他們的這篇〈中國科研文化〉文章,批評中國大陸科研文化影響科研經費的分配,造成科研成果不彰。此文挑戰中國大陸的學術體制,可說是「砲打司令部」之舉,難免引起議論,不過他們文章在《科學》雜誌刊出當天,也上了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時報》,顯然是得到中國科學院的一種背書。
  二○一一年回國幾年的饒毅和施一公,接受推薦候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果雙雙落選,饒毅選後在自己的博客發表早已寫就的文章,除了對於施一公的落選表示不滿,對自己的落選則表示尊重和感謝,並表明不再成為院士候選人,他的態度引起相當的好評。
  這些年來饒毅除研究教學之外,繼續不改關注大陸科研的初衷,他以敢言著稱,成為大陸學術界出名的「異議分子」,他的議論引起甚大的關注與討論,支持他的人很多,去年他在北大畢業典禮的教授代表致辭,得到熱烈傳送,是為明證,當然也有許多對之不以為然的意見。
  今年八月初,《知識分子》貼出一文〈古有鴉片,今有自然指數?〉,文章是點出英國《自然》雜誌的出版策略,著眼的正是商業市場的利益。《自然》雜誌早已開始由核心雜誌分出以不同學科領域的子雜誌,此一分出的不同領域子雜誌,多年來品質沒有太大遞落,卻解決了科學論文數量過多的現實問題,還開拓了出版《自然》雜誌麥克米倫集團的商機,增加他們在版面費、訂閱費以及廣告費的收入。最近《自然》雜誌又出了一本刊物《科學報告》,可以說就是降低標準的論文發表平台,而這個平台光是版面費用,每年又為《自然》雜誌集團帶來上億的收入,中國大陸在其上發表了四千多篇論文,版面費用每年就是四千多萬人民幣。
  兩年前《自然》出版集團又弄出一個「自然指數」,明的就是要與SCI等學術發表評鑑指標競爭,而且《自然》雜誌也每年出版特輯增刊,發布世界科研論文的「自然指數」排行榜,而經過加權分數式計量標準,中國高質量科研論文不但快速增加,也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高質量科研論文第二大貢獻國。
  《知識分子》的文章不但點出,《自然》雜誌大推的「自然指標」不值得重視,更直指其居心可議,因而乃有了〈古有鴉片,今有自然指數?〉這樣一個文章題目。我與饒毅有過電話交流,可以說有些默契,也由與他十分親近的學術友人,主動提供了饒毅寫給《自然》雜誌前總編輯和亞洲地區負責人的一封電子郵件,饒毅的電子郵件不但自承文章標題是他堅持的決定,也說歡迎《自然》提出以往也曾作勢過的法律訴訟,語氣十分直接強硬。
  很顯然的《自然》雜誌絕不會為此興訟,因為不但《知識分子》文章所談的俱是事實,而且身處英國的《自然》雜誌人士也深知言論自由的分際,如何可能以那個有點挑釁的標題來作文章,還自斷了龐大的商機。
  《知識分子》出刊一年,《科學春秋》踵繼而來,標誌著中國大陸科研與知識社群的一種企望,似有一股隱然雷動的底氣。當然,今日的中國已有拒斥外方指標的實力和信心,但是推倒了那些習焉未疑的標準,什麼是新的標準呢?這似乎就需要由文化啟蒙的角度,重新思考近百多年來包括科學在內的西學,對我人的意義何在了。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