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年十二月初,在巴黎舉行了再一次的氣候變遷高峰會議,經過兩個星期協商折衝,最終同意簽署一個巴黎協定,致力於限制全球溫度增加不超過2℃,甚至追求1.5℃的目標。一個報導形容十二日達成協議時用的「一槌落定」可說十分傳神,這正是此一會議期望的結果。
  2℃的說法其實喧騰已久,世人並不陌生,但是將之高懸為一個指標,卻是於今方始,可說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此次會議的巴黎協定,三十二頁英文文字內容,還有透明管理以及查核機制的設定,都看出與會國認真面對氣候變遷的態度,在巴黎遭到一次血腥攻擊後一個月的這個協議,似乎更有一種同心面對危機的療癒作用。
  人類的面對氣候變遷,啟始可以說是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氣候變遷規範公約,那個公約讓世界認識到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直到一九九五年,德國柏林會議才有採取行動的共識,對於最後協議達成有所貢獻的,是當時德國環境部長,現任德國總理的梅克爾。
  一九九七年在日本京都的會議,得到簽訂一個京都議定書協議的結果,並且設定出減少碳排放量的標準與時程,但是世界強權的美國不願意簽署,因此多年來雖說人們總聽到京都議定書的響亮名稱,卻只不過是一個沒有任何規範力量的具文。
  一九九七年之後,被認為比較重要的氣候高峰會,一是二○○九年的哥本哈根會議,那個會議的高潮是歐美已開發國家與巴西、中國、印度、南非等幾個較大新興國家的對峙指責,無功而返;一年後在墨西哥坎昆集會,正式提出2℃的說法,就是要限制地球溫度不超過工業革命時代的2℃,那回會議最後也有先進國家提供後開發國家碳排放補貼的決議,但也只是口惠而無實至。
  這一回的巴黎協議,其實依舊是一個象徵高過實質的文件,此文件由明年正式進行簽署,到有所實質行動,還有多年,看看目前世界經濟景氣的晦暗,任何一個主要簽署國家,未來都可能無意願或無能力遂行承諾,更不要說許多所謂民主國家的政黨輪替,如何能期待續任者承接前議,還有過去已在美國發生,國會裡的杯葛阻撓,恐怕反倒是中國那樣體制的國家,更可能成為忠實的履約者。
  多年來氣候變遷或者說全球暖化的引起爭議,道理很多,簡單說,科學上的不確定性是其一,長久以來美國的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部分原因正是其科學顧問認為,所謂地球暖化仍有爭議,當然另有政治經濟上的理由。
  如果深入探究所謂的地球溫度,便會瞭解其中的不確定性。以目前我們獲取地球溫度的辦法,雖說有許多可靠的測量時空標準,但絕對的時空標準本來不可能獲取,對比的時空誤差便不可免,更有甚者,要將這些有限的測量數據,推衍擴展至可靠的整體地球尺度,更是尬乎其難,目前的統計外差法模型,自是有時而窮。
  但是以地球尺度之大,加以其中因素之複雜程度,更增難以逆料之變數。舉例來說,地球百分之七十的海洋,溫度又將如何測量,以目前所用的由浮標到衛星感測等,無一不有其誤差盲點,將這些資料輸入電腦,以極大數據運作模型所得之預測,其實也是暗室裡的黑貓,信心為尚罷了。
  另外目前的地球暖化模型,主要是一個二氧化碳暖化機制的單向思維;二氧化碳的人類工業經濟活動產物,以及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影響,都是標準科學單一因果思維的產物,但是人類的工業經濟活動,同時也帶來硫化物及汙染懸浮顆粒的問題,而這些汙染物卻也都有反射太陽輻射的降溫效應。
  當然近年愈來愈多的資訊,佐證了溫度升高肇因於人類活動的看法,加上主觀上我們也似乎感到愈來愈熱的氣候,形成一種災難將至的氛圍,讓一些科學家或環境工作者益增迫切危機感,以及捨我其誰的使命感,這回巴黎協議的達成,更多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領袖的熱心參與和呼籲,反映了這種同舟一命的情操,勿寧是值得欣喜的。
  但我們也應該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到底我們與自然宇宙應該是什麼樣一種關係。近代科學技術發達之後,人類漸有了掌控自然的能力,也不自覺地生出以我們需要來控制自然之心。其實縱使我們測量溫度確實無誤,顯現出一種增溫的趨勢,採取減碳來緩解,固然也是一種方式,但是我們也應該有更謙遜之心,認識到我們只是宇宙中的過客,而且是出現很晚的過客,其實目前古地質學的證據,已知幾千萬年前的地球有著更熱的溫度,以我們後來晚到又時間有限的存在,憑什麼能決定什麼是正常的地球溫度?
  八年前我寫過〈地球太熱?我們太熱?〉的文章,認為人類的測量地球溫度,至今不過百多年時間,縱使準確度認定上沒有問題,但如果衡諸地球悠長歷史,據此測溫的推論,就好像測量了一個人百分之一秒的體溫,便論斷此人是否很快會發燒致死,同樣有著時間過短的盲點。
  2℃這個指標,本來是上世紀七○年代一個經濟學家提出,其實早失去實質意義,但後來大家認為借用這一個警示世人的標的,有其正面意義,此次巴黎協議以2℃作為訴求,雖說是政治與科學各取所需,還是有值得肯定的意義。在人類繼續倚恃科技,追求掌控自然的思維中,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傳承智慧,是值得我們再深思的。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