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諾貝爾醫學奬公布,大陸的生理醫學專家屠呦呦獲獎,由於我們對於諾貝爾奬的一種崇拜,屠呦呦似乎一夕登峰,其實屠呦呦的工作早幾年已獲得另一拉斯克獎的肯定,拉斯克獎每年在諾貝爾獎公佈得主前頒獎,一向有諾貝爾獎風向球之稱,因此對於知悉此潛規則的人,並不意外,倒是屠呦呦獲獎後的一些反應,值得關注。

屠呦呦的獲獎,就某種意義上看,十分符合當年諾貝爾先生捐資設獎的初衷。諾貝爾當年留下兩百字遺囑,其中關於設立獎項,獎助幾方面科學發現的準則,是要獎勵對人類帶來最大裨益的科學發現。屠呦呦發現的抗瘧藥青蒿素,拯救百萬人眾,她的貢獻可說最是切中於諾貝爾獎的立意宗旨。

名字「呦呦」出自《詩經》的屠呦呦,由於是頭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國內專家,因此特別引起大陸社會的注意,一些評論提到她是沒有博士學位,沒到海外留學以及沒選上院士的「三無」科學家,這種衡量科學家的標準,其實正與我人對諾貝爾獎的過度崇拜,一脈相承,都是對西方文化一味崇仰,對科學全面崇拜,對學術頭銜過度推崇的「三崇」思維,根源乃是對自己文化的一種自卑感。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思想源頭來自東晉名醫葛洪(抱朴子)的中醫方劑名著《肘後救卒方》,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肯定,一直覺得受到壓抑的中醫學界,自有出了口氣的欣慰,長久對中國醫學評價不高,甚至是嗤之以鼻的人士,也就出而批評屠呦呦的獲獎,除了對她在發現中的功勞說嘴,也特別強調她成功的青蒿素萃取,完全是西方科學化學方法所致。

屠呦呦四年前得到「拉斯克獎」,也得到世界大製藥集團葛蘭素史克的「生命科學成就獎」,在英國《自然》的專文中寫道,她由北京醫學院藥學專業畢業,後來有機會接受兩年半的中國醫學課程,引領她發現中國醫學的美妙寶藏,也讓她瞭解到,中國醫學面對人和宇宙,那種強調全觀哲學思維的奧妙。

科學在我人文化中的獨樹一幟,中國醫學的受到批判,甚至貶抑,是近代歷史造成的後果,非一時一日可以改變。這源自十九世紀末,近代科學以歐西船堅砲利的強權之勢,襯托著當時我人的衰頹落後爲背景,而此種面對彼邦先進之欣羨,造就的是羞赧慚愧的自我否定,對於我們老祖宗智慧瑰寶的中醫學,自是要鄙夷貶抑。像當批判孔儒傳統極端代表的魯迅,說出「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話語,並不令人意外。
我們不必以屠呦呦的獲得諾貝爾獎,來強調中醫價值的值得肯定,以諾貝爾獎作爲對於自我文化創造力的評價標準,正是十九世紀屈辱歷史造成的一種自卑心理餘續。事實上,諾貝爾獎也是人間事務,並非天定神造,研究一下諾獎的歷史也可以知道,在上世紀七O年代以前,諾貝爾獎得主的提名人,只邀請瑞典的科學家,以後雖說大大增加了國際參與,諾獎也因而更受到舉世矚目,但是多年來還是有因得獎引致紛爭,甚至對簿公堂的案例。

這些年來,西方醫學面對一些如瘧疾之類的急性感染疾病,也面臨如奎寧等成功藥物失效的困境,而有賴於出自中國醫學智慧的青蒿素,尤其隨著人類壽命延長,醫療更多面對的,是複雜多因造成長期生理徵狀的挑戰,強調功能調理,全觀多因的中國醫學,也就受到更高的評價。如果要「吹西方口哨來壯膽」,可以看看2011年底英國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雜誌,所做的整本「傳統中醫」專輯,這回屠呦呦得到諾貝爾獎頒獎,看看《自然》以及一些西方刊物,其對於中國傳統醫學智慧的欣羨,頗使人有「禮失求諸野」之感。

談起諾貝爾獎,今年的物理獎頒給了做微中子實驗的物理學家。微中子的玄奧難喻,上世紀三O年代大物理學家鮑利(Wolfgang Pauli)便深識其味,他研究原子貝塔衰變現象,爲能夠符合能量守恆,推導出應該存有一不帶電的微小粒子,但是鮑利意識到此一想法的過於怪異,不願意寫成一個理論,他當時所說的名言,便是「我比狄拉克更聰明」,其話之意乃是指狄拉克(P. A .M . Dirac)當時提出的所謂「無限負能海」,以及正電子的存在。

沒有錯,後來物理實驗展示了正電子的存在,微中子也在科學家的探測中證實,他們都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但是近代量子物理的理論玄想,卻日趨數學導向,實驗檢證也難免取決於「捕風捉影」式的統計機率,前年諾貝爾物理獎對所謂「上帝粒子」發現的肯定,到今年的微中子質量,正是如此,此或一部分切合了狄拉克所說,「一個好的理論,感覺上就是美的。」由諾貝爾獎本身來說,如果太著眼於應用成就,不獎勵引人讚嘆的奧思玄想,那麼上世紀由愛因斯坦所加持的科學冠冕,恐怕就漸要褪色。

說到頭,人類與宇宙的關係,本來是一種主觀抉擇,由歷史也可以看出,其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由最早提出微中子探測構想的中國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到今年得到諾貝爾獎的屠呦呦,他們雖身處近代科學當家的時代大潮之中,但卻也都顯現出我人文化傳統智慧的深遠意義。

话题:



0

推荐

江才健

江才健

8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并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以及台大、中央、阳明、辅仁大学讲授“科学在文化中的定位与挑战”课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副教授级专家。作品有:《大师访谈录》、《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获2003年科学类著作金鼎奖)、《科学梦醒》(获2010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1年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传播贡献奖)

文章